湖北省文庙书院保护利用工作主要成果 (一)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一是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稳步开展。2016年以来,在省保单位里面率先组织开展金陵书院、光化黉学、浠水文庙等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领与统筹文庙书院保护利用工作。 二是公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2015年、2017年,湖北省文物局先后报请省政府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其中省保以上文庙书院文物已全部公布,为依法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文物保护级别逐步提升。2013年,第七批国保申报工作中,依托两湖书院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湖北省开展第六批省保申报工作,德安府儒学大成殿、黄州文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各地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申报推荐遴选工作,文庙书院被列为重点申报对象。 四是省级专项投入逐年加大。2015年之前,省保专项用于文庙书院保护的经费每年在200万元左右,此后,省级配套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为260万元,2016年为580万元,2017年为660万元,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基础保障。 (二)全面实施文物保护维修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投入省保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全面开展文庙书院文物保护工作。根据分类实施的工作方针,结合文物保存状况,对21处省保以上文庙书院中的16处实施修缮工程,目前已完工7项,正在实施或正在开展前期勘察设计工作的有9项;对保存状况较好的4处文物建筑开展保养维护;同时,将省保专项经费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倾斜,实施房县文庙文物保护工程(县保)。这些工作有效消除了这些文物建筑安全隐患。 (三)重点打造一批省级文物保护示范项目 目前已分地域、有重点、有示范性地实施了鄂西南建始五阳书院、武汉新洲问津书院、鄂东蕲春金陵书院、鄂西北老河口光化黉学、鄂东南通山圣庙等文庙书院修缮工程项目,同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对鄂西北郧阳府学宫大成殿进行搬迁复建(投入380万元,其中省保经费150万元)。这些项目收到了良好的工程实施效果,在省内初步形成了文庙书院保护维修的示范效应,目前正积极探索文庙书院利用的新亮点。 (四)分类推进展示利用工作 结合文物保护与利用现状,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对省级及以上文庙书院文物保护单位中具备利用条件的,尝试采取三种利用方式: 一是作为博物馆使用。如德安府儒学大成殿、浠水文庙、五阳书院、罗田文庙大成殿等处,用于展示当地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 二是延续和拓展教育功能。如两湖书院、黄州文庙、荆州文庙、龙泉书院、如膏书院、龙水文庙等作为学校使用的建筑,通过挖掘历史价值与内涵,拓展利用方式。目前,两湖书院(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发掘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泉书院维修后作为学校历史展览室,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及名人文化,黄州文庙经过保养维护,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开展了“小小讲解员”等文博活动,这些利用方式充分发挥了文庙书院在传承文化及教育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开展专题展示利用。部分经过重点修缮后的文庙书院,通过开展专题展示利用工作,打造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品牌。武汉市依托问津书院,开展“问津讲堂”国学讲堂、祭孔等活动;修缮完成的通山圣庙、郧阳府学宫大成殿,拟依托地方书院文化、家风文化开展展示利用建设。 (五)社会与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经过有序规划和积极尝试,围绕文庙书院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社会参与度的保护利用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津书院的“问津文化”品牌,已逐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文化活动名气及群众参与度都逐步提升;黄冈市围绕黄州文庙、文教传统引领城市品牌塑造与社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城利用文庙开展地方民俗等群众文化活动,打响应城文庙文化旅游品牌,收获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通山县党委政府深入挖掘本土家风家训,结合通山圣庙开展书院主题文化活动,打造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等,充分发挥了文庙书院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良好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