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随笔 >

西域只知有秦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2-22 人民日报 王炳华 参加讨论

    从培养、育成考古学者而言,新疆,实在可以算得是最为合适的土壤。这里境域广阔,沙漠、戈壁纵横,气候干燥。任何偶然沉入地下的物品,包括有机质物品,甚至人类自身,都有可能不朽;这里,曾是旧大陆上古代居民彼此来去、交往的关键地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群及物质、精神文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痕迹;这片土地上,曾有不同种族、众多民族或长或短居住、生存,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痕;不同文化心理的居民群体,面对异己的存在时,会经历怎样的接触、矛盾、冲突、了解,而最后走向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实体;个别的艺术、不同的信仰,如何彼此共存、共处,最后迈向新境……凡此种种,都是其他地方少见的。考古工作者,都有可能在相关文物碎片中,觅得启示、获得新知。
    我们习惯了从文字中寻觅、发现、认识历史。这其实是存在局限的,任何文字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记忆、观察、分析,以及他的理想、追求,而偶然进入地下又偶然重现在人间的考古遗存、文物碎片,它们零散、无序,不以彰显自身为目的,才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存在过的细节。古代新疆,古文献记录是相对较少的。因此,考古文物在认识、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细节时,具有更加不同一般的价值。
    在新疆拜城县北境,天山博者克拉格沟口西侧岩壁,还依稀可见东汉时期一方摩崖刻石。汉隶书就的刻石,保留了时在龟兹任左将军的刘平国于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率领“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在沟口建“东乌垒关城”的史迹。龟兹(今库车地区)北向天山,穿越天山峡谷,通达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是汉代通向乌孙的重要通道。刘平国率孟伯山等六人于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发家,八月一日始斫山石,作孔,至廿日”,建成关亭,于是刻石纪念,为今人保留下了很罕见的历史细节。
    文字极简,但信息丰富。汉武帝刘彻开拓西域,西汉王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号令西域大地。至东汉永寿四年,新疆进入祖国政治版图已有217个年头。但居住在今库车境内的孟伯山、程阿羌等,包括基层官员刘平国,竟然还十分传统地称自己为“秦人”!
    秦王朝雄立在东亚大地,短短不足20年。但秦国,从西周末叶起已经在祖国西部大地经营、开拓多年,文字记录中不算多,但考古中却见不少端倪。新疆大地居民在入汉两个多世纪后,仍自称为“秦人”,就足显秦国曾经产生过的经济、文化影响。伊朗、印度、阿富汗至今仍称中国为“秦”,这不是偶然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影响,自然不是耸立不足20年的秦王朝所营造成功的,这“秦”字背后,断断少不了秦始皇以前的秦国的积累,秦人在西部世界曾经散射、留存的经济文化精神,浸透、保留在历史的血脉中,深蕴在人民的记忆里。
    秦王朝二世而亡。秦亡后,新起的汉王朝在消弭秦文化影响上,没有少下功夫。《史记》中不少地方,如《大宛列传》记中亚费尔干纳等处城邦,就称东部华夏居民为“秦人”,入《汉书》,相关史文中的“秦人”就都改成了“汉人”。可见,汉代真是曾经十分努力进行过清除秦朝政治影响的文化工程。但“秦”在很长时段内已经铸就的对西部世界的影响,不是短时段内的行政努力就可以完全清除的。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文化现象。
    文献中的记录可以清除,但民间曾经实际存在,尤其是已经沉没在地下的文物,却不可能消失无踪。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少。1976年,笔者在天山阿拉沟峡谷发掘过一批战国时期古冢,就曾出土过具有战国时段楚文化风格的刺绣、绫文罗、山字纹青铜镜和多件漆器;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墓中,出土过具有秦式风格的茧形陶壶;在阿勒泰山南麓克尔木齐古墓中,出土过具有先秦风格的素面圆形小铜镜……这些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新疆考古中接触过的先秦文物,有幸入目的这些先秦文物,较之仍然沉落在地下的先秦历史碎片,逻辑推论自然只能是少之又少、难成比例的。
    新疆以远,在俄罗斯属阿勒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古冢中,也曾经出土过与天山阿拉沟古冢风格相类的文物,这早已是研究欧亚文明史的历史学界熟知的存在。只是巴泽雷克文物时代较阿拉沟要早,它们是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伊朗文物共存于一墓之中的。凡此种种,可以透见:秦王朝的先祖,僻处袓国西部的秦王国,其经济文化影响力曾远及西部世界,是一个可以肯定的历史事实。张骞“凿空”,是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政府向世界的宣示:备历艰辛的张骞,完成了汉王朝政府联系中亚西部世界城邦、王国的使命,西汉王朝已成功开始了与西部世界的交往,揭开了历史的新页,但同样可以肯定,早在西汉以前,在秦朝、秦王国时段,秦与西部世界的交往,已是现实的存在。
    作为祖国的西部边疆,自公元前59年进入祖国政治版图,迄今已经2177个春秋。自21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以如椽大笔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写下这片土地,历代王朝史家,在国史著作中都会专设《西域传》,述说西部边疆的相关史实。在考古人手铲下现身的文物碎片,不仅可以与文字记录互证、互补,尤其可以多见正史少见著录的普通社会人民的生活情状,触摸到他们的欢乐与忧伤。笔者有幸,在北大受到5年基本考古知识培训后即来到新疆考古,不知不觉间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踯躅了57个年头,这57个年头中目验、手触过的文物,无一不见证着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开拓建设这片土地的历史。
     
    王炳华,江苏南通人,1935年生。1960年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即赴新疆,从事考古工作。曾长期担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退休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