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文史百科
民间说史
历史典籍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清朝
汉朝
刘备
朱元璋
刘邦
乾隆
武则天
佚名
三国
诸葛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嶽麓書院藏秦簡(伍)》讀札(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3-12 武汉大学简帛网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
参加讨论
2018年3月9日,簡帛研究中心秦漢簡讀書會在何有祖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新學期第一次讀書會,閱讀陳松長先生主編的
《嶽麓書院藏秦簡(伍)》,偶覺釋文或解讀有可商之處,條述如下:
一、“枸捕”當作“相捕”
……•從人
1119/026正之屬、□人或能枸(拘)捕,捕從人死辠一人若城旦舂、鬼新白粲辠二人者,除其辠以為庶人。……0897/027正
簡027上端略有殘泐,“辠一人”以上諸字筆劃不甚清晰,釋文“枸”字僅有左邊“木”旁清晰可見,右邊筆劃殘泐。整理者括注為“拘”,而無說。審其字形,考諸辭例,我們認為此字當釋作“相”。“相”字形屢見,其中一部分也是筆劃略有殘缺,“枸”字形則不多,以下試取部分字形列表對比如下:
字形
辭例
相仁
相與
相與
相與
出處
伍027
伍01
伍02
伍03
伍04
字形
辭例
枸櫝
枸櫝
枸櫝
出處
肆048
肆167
伍167
比較而言,簡027字形最右側似非連筆,寫法或與簡04的字形相近,而與“枸”最右側的連貫豎筆有別。
至於辭例方面,“相捕”可見於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錢律》,律文為:
盜鑄錢及佐者,智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而能頗相捕,若先自告、告其與,吏捕,206(F138)頗得之,除捕者罪。207(F136)
此條“能頗相捕”而“除捕者罪”,律文含義與簡027“能相捕”而“除其辠以為庶人”相近,皆是“相捕”而除罪。
傳世文獻亦頗有“相捕”而除罪的記載,可例舉如下:
廣漢鄭躬等黨與寖廣,犯歷四縣,眾且萬人。拜河東都尉趙護為廣漢太守,發郡中及蜀郡合三萬人擊之。或相捕斬,除罪。(《漢書•成帝紀》)
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
(《漢書•趙充國傳》)
(張)敞到膠東,明設購賞,開群盜令相捕斬除罪。(《漢書•張敞傳》)
以上三例可見漢代“相捕”而除罪,所適用的對象較為廣泛,分別為叛亂黨與,羌人,群盜。其中前兩類人又與簡027涉及的“從人”身份相近。
綜合前述,027簡“枸(拘)捕”當釋作“相捕”。此外還可見到,漢代律令及史事中的“相捕”除罪,當是繼承秦律而來。
二、“去䌛(徭)使”的解讀
簡030—031釋文作:
廿六年正月丙申以來,新地為官未盈六歲節(即)有反盜,若有敬(警),其吏自佐史以上去䌛(徭)使私謁之1018/030正它郡縣官,事已行,皆以彼(被)陳(陣)去敵律論之。吏遣許者,與同辠。以反盜敬(警)故,䌛(徭)使不用1014/031正此令。 •十八 1015/032正
其中“去䌛(徭)使”,整理者理解為“去,離開。徭使,此指公幹出差。去徭使,是指私自離開公幹出差的職責崗位。”關於“去”和“徭使”的解說皆可信。稍可補充的是,“徭使”一語,還見於里耶秦簡:
丗四年正月丁卯朔辛未,遷陵守丞巸敢言之:遷陵黔首〼
佐均史佐日有泰抵已備歸,居吏柀䌛(徭)使及〼
前後書,至今未得其代,居吏少,不足以給事〼
吏。謁報,署主吏發。敢言之。
二月丙申朔庚戌,遷陵守丞巸敢言之:寫上〼
旦,令佐信行。(正)
報別臧
正月辛未旦,居貲枳嚋陵左行 〼(背)(8-197)
根據簡文可以推知,“徭使”即是吏員公幹出差,因而導致“居吏少”——留居原任的吏員減少。
然而,整理者將“去”與“徭使”結合解說或可商榷。對比後文“以反盜敬(警)故,䌛(徭)使不用正此令”,可知“徭使”不當與“去”結合解說,而當是與“私謁”相對,“徭使”既為公務,則“私謁”便為私事,二者是並列關係,同屬於“去”,皆是“去”的原因或者說是“去”的方式。同時,“徭使”與“私謁”又分別與下文的“遣”和“許”分別對應。
此律條文大意為:新地有反盜或有警戒,吏自佐史以上無論是徭使還是私謁的原因離開,皆以“彼陳去敵律”論處;同時,派遣徭使、准許私謁的吏,有同罪。因反盜、警戒的緣故而徭使的情況,則不受此條令文約束。
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湖北省社科院的高一致老師、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學生黃浩波、魏振龍、陳運影、高婷婷、李美娟、廖秋菊。本文由黃浩波執筆。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9日20:3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讀嶽麓秦簡《內史倉曹令》札記
下一篇:
《岳麓書院藏秦簡〔伍〕》校讀(續二)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什么意思?下一名是
鹤归华表成语有什么故事?鹤归华表是
点燃巴尔干火药桶:南斯拉夫分裂引发
《别宋常侍》是什么朝代的诗歌?别宋
历史老照片 柏林墙最早的形式以铁丝
用血肉砍出来的胜利:29军大刀队砍退
咸丰皇帝四大不良癖好,其中一个让大
尼克松来华周恩来下令渔民隆冬破冰潜
台儿庄大捷:中国双方决战台儿庄 日
陈学冬雨中疾走不停歇 助力韩红爱心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学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中国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民族学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民间说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