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是今本《逸周書》的第二十三篇,正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1]: 汝謀斯何鄉非翼,維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矧】維德之用,用皆在國,謀大鮮無害。嗚呼!汝何敬非時,何擇非德,德枳維大人,大人枳維公,公枳維卿,卿枳維大夫,大夫枳維士,登登皇皇。君枳維國,國枳維都,都枳維邑,邑枳維家,家枳維欲無疆。 其中的“枳”字,共計出現了十二次,是理解上下文意,乃至于整篇主旨的一個關鍵詞。 關于“枳”字含義,就筆者所見,大約有四種代表性主張。一是害,動詞[2];二是則,連詞[3];三是多刺木本植物,名詞[4];四是枝,名詞,通假字[5]。 前三種主張只是亮明觀點,沒有解釋,第四種主張不僅觀點明確,而且進行了論證,洪頤煊云:“枳即枝字。《爾雅·釋地》‘有枳首蛇焉’,《釋文》引孫炎云:‘蛇有枝首。枳、枝古字通用。’德枳維大人,大人枳維公,言大人爲德之枝,公爲大人之枝。《詩·文王》‘本枝百世’,《蕩》‘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正是此義。《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此數句,云:‘言上下相維,遞爲藩蔽也。’義亦作枝。”[6]從文字通假的角度解釋枳的含義,既明瞭簡潔,又自然順暢,與文意符合,因而是正確的。 然而,稍感遺憾的是,枳與枝通假,洪氏只舉了一個例子,證據未免薄弱,這或是因爲在傳世文獻中枳枝通假例證較少的緣故。在此,筆者再舉幾個近些年出土簡帛中枳與枝通假的字例,以增强論證的力量。 (1)上博簡《弟子問》:“賴乎其下,不折其枳【枝】”[7]。 (2)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 ![]() 枳,异體字作 ![]() (3)郭店簡《語叢四》:“利木陰者,不折其 ![]() 枳除了與枝通假外,還與肢、支通假。 (4)郭店簡《唐虞之道》:“四枳【肢】倦惰”[10]。 (5)上博簡《相邦之道》:“庶人勸于四枳【肢】之藝,以備軍旅”[11]。 (6)清華簡《芮良夫毖》:“天之所壞,莫之能枳【支】;天之所枳【支】,亦不可壞。”[12] 枳所通假的枝、肢、支三字的含義相近,枝是本字,肢、支都由枝發展演變而來,所以枳枝通假,是枳肢、枳支通假的基礎。 由這六個出土簡帛中的例子,足以證明《小開》中“枳”的本字應是枝。洪頤煊、朱右曾、黃懷信等學者的主張是正確的。 確定了枳的本字是枝,原義是枝杈,就可以此爲基礎,對《小開》這段語句的意思進行準確理解,幷進而對《小開》的主旨及定型時代作出大致判斷。 “德枳維大人,大人枳維公,公枳維卿,卿枳維大夫,大夫枳維士”,講的是各級統治者的上下、大小、主輔的關係。“君枳維國,國枳維都,都枳維邑,邑枳維家,家枳維欲無疆”,講的是各級城邑或政權機構的上下、大小、主輔的關係。爲此特地强調,“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即枝杈不能重大,否則主幹主枝將承受不起,喻示上對下必須兼臨,以免尾大不掉。 然而,現實是,各級統治者行使權力,必須與下屬共事,怎樣才能做到上下兼臨、大小有序呢?爲此《小開》提出了一組相對立的概念——謀與德。本文所引章節說“謀大鮮無害”、“汝何敬非時,何擇非德,德枳維大人”,前後文字中還有“用人不以謀說”、“明明非常,維德曰爲明”等,意思很明確,那就是黜謀崇德。認爲德是權力的來源,是行政的依據,是選人用人的標準,是保持國家穩定的基礎。這應該是《小開》的核心內容與主題思想。 枳與枝的通假,由出土簡帛看,流行時代是戰國中後期到西漢前期。基于《逸周書》篇章形成于戰國時代的判斷,筆者認爲《小開》中的枳枝通假,應是戰國時代的語言現象,這表明《小開》文本的定型是在戰國時代的中後期。 原發于《沮誦微刊》2016年10月9日。 [1]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第32頁。 筆者按:個別字詞語句的校讀隸釋,間以己意,例如“引”,該字下讀,且隸定爲“矧”,見拙作《今本〈逸周書〉中的“引”》,《沮誦微刊》2016年9月24日。 [2] 持此主張的學者是郝懿行,見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5頁。 [3] 張軍、劉乃叔:《古漢語多用通假字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25頁。 [4] 持此主張的學者是潘振、陳逢衡、唐大沛,見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4頁。 [5]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第32頁。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12頁。 [6] 轉引自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5頁。 [7] 張光裕先生云:“‘枳’,即‘枝’之异文。”見氏著《弟子問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1頁。 白于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23頁。 [8] 裘錫圭:《五十二病方釋文注釋》,《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96頁。 [9] 裘錫圭先生云:“‘ ![]() [10] 裘錫圭先生云:“‘四枳 ![]() ![]() [11] 張光裕:《相邦之道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6頁。 白于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23頁。 [12]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下册),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14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9日15: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