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从一份新发现的“史地系小组漫谈”记录说起(4)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姜萌 参加讨论

    四、华北大学的史学课程及授课情况
    作为“华北解放区之最高学府”、“革命力量的一大源泉”[36](P31),华北大学共设四个部:第一部为短期(六个月)政治训练班性质,任务是对新入学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改造,初步奠定革命的人生观,了解中共的纲领和政策,体会革命工作者应有的工作作风,主任为钱俊瑞;第二部的任务是培养解放区中等学校师资,分设教育、外文、史地、哲学等系,主任为何干之;第三部为文艺学院,主任为沙可夫;第四部为研究部,任务是储备各科研究人才,设中国历史、哲学、中国语文等8个研究室,主任为范文澜。[37](P241-244)从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华北大学已经是一个任务多、机构较复杂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要梳理华北大学的史学课程,应该分从两个角度考察,一个是史地系的专业课程,一个是其他院系的史学课程。
    史地系的课程如何设置,除了“漫谈”透露的信息以外,“方案”对第二部的任务、课程设置、授课计划等,皆有详细记载。“方案”指出:
    第二部是华北大学的教育学院,为适应当前恢复、改造与发展解放区中等教育及一般教育工作的需要,暂时采取短期训练办法,培养、提高与改造中等学校师资及一般教育工作干部,使具有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正确观点,必要的业务知识及切合实际的教学技能。[38](P1)
    由于这一独特定位,第二部根据需要,共设置了五个系和一个训练班。这六个分支机构的任务各不相同:教育系是“培养师范教育师资及一般教育行政干部”;社会科学系是“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教员”;国文系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员”;史地系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史地教员”;外语系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外语师资及中级翻译人才”;教员训练班是“为中等学校其他各科教员进行政治教育”。
    第二部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业务课两类。公共必修课有“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教育概论”三门,分别由何干之、谢韬、丁浩川担任讲授人。史地系的业务课为“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近代世界史”、“史学方法研究”、“中外地理”、“自然地理”。各业务课讲授重点如下:“中国近代史”重点讲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战争、戊戌政变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国通史”重点讲授“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封建社会为主)”;“近代世界史”重点讲授“法国大革命、德国农民战争、俄国十月革命”;“自然地理”重点讲授“绪论(评资产阶级地理学说)、大气环流、宇宙光、星的例算、星的形成、界限、四季与一天”;“史学方法研究”、“中外地理”未列讲授重点。[39](P1-4)
    以上作为华北大学教务处印制的文件,本应是最可信的,但是将“方案”和“漫谈”对照,不免让人疑惑不已。因为上述这些课程,无论是二部的公共课,还是史地系的专业课,其中多条信息都和“漫谈”对应不上。
    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漫谈中有“国文”课,“方案”中没有。在专业课方面,值得分析的差异之处更多:第一,“漫谈”中“美国侵华史”是重点讨论课程,而“方案”中没有此课;第二,“漫谈”中有“第二组同学都同意适当地添一门唯物史观或历史研究法或历史哲学这样的课程”;“方案”中列有“史学方法研究”课;第三,“漫谈”中有“史料选读”、“教材研究”课,而“方案”中没有;第四,“漫谈”显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进度不太协调,“方案”中显示有“中外地理”。
    需要说明的是,《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中刊登的《华北大学介绍》与“漫谈”的课程信息比较一致:
    共同必修课程有三门,即国文、社会科学概论及教育概论……史地系有中国通史、史料选读、世界革命运动史、美国侵华史及中外史地等。[40](P28)
    如何理解“漫谈”、《华北大学介绍》与“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歧义抵牾?一种可能的推测是,“漫谈”显示的是一个过渡的史学教育体系,“方案”则是在吸收了“漫谈”等反馈意见后,形成的一个较为正式的教育方案,显示了华北大学的教育体系正在走向成熟。由于缺少授课情况的详细资料,很难做进一步判断。但是有一个旁证可证明这一推测或许比较接近历史真实。华东大学1949年中期的记录显示,华东大学教务管理人员曾到华北大学考察学习,并得出这样的认识:
    教学实行集体讨论分别讲授办法,同时注重学生意见之反映,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值得吾人重视参考。[41](P3)
    此条材料不仅可以用来说明“方案”是在吸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也说明了为何山东大学图书馆会收藏这份“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漫谈”还是“方案”,皆反映出华北大学史地系的教育比较符合“战时教育”的特点。“战时教育”的观念缘起于抗战爆发,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对常态教育的必要调整,以适应斗争需要。抗战结束以后,内战很快开始,“战时教育”在解放区延续。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6年12月10日就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要求:
    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42](P30)
    虽然华北大学成立后的形势与1946年已有所不同,但是教育要为战争服务,并力求帮助中共取得斗争胜利,仍然是第一任务。正如吴玉章校长在开学典礼讲话时开宗明义指出的那样,“华北大学是一个革命的大学”,它要“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43](P7)
    以上借助相关原始文献,对华北大学史地系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不同文献的歧义抵牾之处进行了解析。但这只是华北大学史学教育的一个面向,我们还需对其他院系的史学类课程有所梳理。
    由于未能见到比较完整的华北大学全校课程表,对这一问题的梳理,主要借助于其他一些文献。《华北大学介绍》对华北大学各机构的课程设置有相对完整的记录,其中指出:一部的史学类课程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二部教育系有“中国近代教育史”,社会科学系有“中国社会发展史”[44](P28)。此外,据学员回忆,三部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45](P63);农学院学生入学后,也要进行三个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史》”[46](P86)。1948年年底的一份介绍华北大学生活的资料指出,第一部的政治班是“华大之重心”,学习期限是六个月,“学习的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解放区建设,中共介绍及新民主主义等”[47](P31)。在“方案”中,特别指出以上课程为“政治思想课”,且标注“一部转来学生免修”[48](P3)。根据这些材料,我们似乎可以将这些课程理解为华北大学学生的必修课。此外,还有一些演讲也是史学的内容。
    仅从课程设置上看,华北大学各科系史学课程已不少,如考虑到学员们大多只有六个月的学习时间,史学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当是进一步增加了。华北大学重视史学教学,除了传统和形势的需要外,可能和吴玉章校长个人也有一些关系。1952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的韩大成回忆说:“我们历史课也是共同课,因为吴老是搞过历史的,他认为中国人都得懂中国的历史。”[49](P405)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课程中的“中共介绍”,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为中共党史课。华北联大和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之际,党中央就决定在华北大学开设“中共党史”课,胡华担任了中共党史教学组组长,并负责编写教材。这部教材就是1950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50](P286-287)据彭明的回忆,“中共党史”,实际上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但是范围有所扩展:
    为了贯彻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也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加叙一段,以说明党史的来龙去脉。于是,胡华当时把我调去起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主要依据是范老的《中国近代史》。[51](P26)
    也就是说,早在华北大学成立之初的1948年8月,“中共党史”就已经独立于“中国近现代史”课,成为华北大学学生的重要课程。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吴玉章在华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得到印证。吴玉章指出,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必须借助革命的史学教育。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国历史:
    它是从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在中国伟大的四次革命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现在的人民解放战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站在全体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用以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理论与政策。[52](P7)
    梳理至此,我们对华北大学史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及其原因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史学教育的诸多方面,还有一个方面需要有所交代——教学方式。
    华北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常规大学不太一样,尤其是第一部,除了教师讲大课外,主要方式是漫谈、座谈和辩论:学习以小组讨论为主,先是漫谈,发现问题,然后是座谈,“把漫谈所归结的问题,继续讨论,最后总结为一两个原则性问题”,最后是辩论,“将原则性问题经过彻底的辩论,得出一个圆满的解答”。[53](P20)这种学习方式,在“漫谈”中也有体现,这一意见就是两个小组漫谈的产物。辩论可能还不仅仅存在于学员之间,教师之间也会对一些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比如当时李何林准备给学生讲授“近三十年中国新文学运动大纲”,范文澜、钱俊瑞、何干之等对其“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性质和五四时代新文学的领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往返讨论多次,学校还将讨论信件油印,供广大师生讨论使用。[54](P181)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还继承了自陕北公学时期就形成的良好传统——理论联系实际。[55](P39-40)除了讲授、辩论等学习形式外,华北大学还采取了课外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学员回忆说:
    为了配合党史、中国近代史学习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学校还组织我们参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冀中正定县三邱村地道战遗址。[56](P153)
    这种课外教学的方式,在华北联大的教学中也有体现。联大史地系的同学,就曾经参加过三次土地改革工作。[57](P16-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