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大陆学界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周朝民、俞旦初、藏嵘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所尝试。纪奚在1992年提出“应研究‘历史教科书史’”,参见纪奚:《应研究“历史教科书史”》,载《史学史研究》,1992(4)。纪奚之后,对教科书的研究逐渐增多,二十余年来,周清华、徐松巍、储著武、舒习龙、李孝迁、刘超、张越、李帆等皆有成果面世。 ②对这一时期史学分化融合轨迹梳理最多的学者是王学典教授,参见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载《历史研究》,2004(1),等。此外还有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以“五朵金花”为重心的探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总体看,这一阶段还有不少留白。 ③本文的“华北大学”,特指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革命大学,非蔡元培等人在北平创办的“华北大学”。 ④此处的“党办大学”特指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之前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校。如:“中华艺术大学……是由沈端先(夏衍)、冯乃超主持与指导的一所新兴的、进步的党办大学”,参见许幸之:《关于“中华艺大”校址和“左联”成立大会会址》,载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左联”纪念集1930-1990》,147页,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 ⑤原文有下划线,仅此一句。后来国文不再是“共同必修科”,可能与此有关。 ⑥第一组、第二组前有残缺。残缺处可能有“1、”的标号。 参考文献: [1]郑之书:《清末民初的历史教育(1902-1917)》,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1991;严志梁:《我国的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载《课程、教材、教法》,1995(10);桑兵:《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4);刘中猛:《晚清新学堂与中学堂历史教育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史雅雯:《论建国初期的中小学历史教育改造(1949-1956)》,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姜萌:《“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史之学的形成历程》,载《史学月刊》,2017(1). [3]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编:《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王晋:《华北大学的历史与业绩及其深远影响》,载王晋、汪洋主编:《华实录——华北大学回忆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朱仲玉:《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载《史学史研究》,1982(2);刘茂林、叶桂生:《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史学倾向》,载《史林》,1987(3);蒋大椿:《八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载《历史教学》,2000(6);张剑平:《华北革命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载姜锡东编:《华北区域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东、郝平蕾:《陕北公学的史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2). [6]王从军:《孙敬之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7]尚钺:《经历自述》,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编:《尚钺先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谢韬:《纪念尚钺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载《群言》,1992(7). [9]周秋光:《刘大年传》,长沙,岳麓书社,2009. [10]刘文哲、赵鸣九、张奇:《张家口中学各科教学视察总结》,载《察哈尔教育》,1949,1(2). [11][16][20]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丁蔚:《忆青岛女中第一届学生自治会》,载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编:《青岛党史资料》,第四辑,青岛,青岛市出版社,1989. [13][45][46][56]王晋、汪洋主编:《华实录——华北大学回忆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37]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38][39][48][59]华北大学教务处:《华北大学第二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华北大学教务处印制,1949. [17][28][55]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造就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8][21][57]《人民的大学:华北联大介绍》,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9]教育阵地社编:《抗战时期边区教育建设》(上),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 [22][25]彭明:《忆浩川师》,载《留取丹心:丁浩川纪念集》,出版信息不详(内部资料),1992. [23][50]胡华:《胡华自传》,载《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4]智长春:《智建中》,载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长春党史人物传》,第4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26][27][51]彭明:《科学研究的艰苦岁月——忆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编写》,载《彭明文存》,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9][30][33][34][35]韩幸茹主编:《回忆北方大学》,长治,北方大学校友会/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 [31]一丁:《范文澜与北方大学》,载《文史月刊》,2004(2). [32]刘大年:《北方大学记》,载《近代史研究》,1991(3). [36][47]以空:《华北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待续)》,载《群众》(香港),1948,2(50). [40][43][44][52][60]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筹备委员会编:《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正定,华北大学,1948. [41]《教师联谊会第二组四五六七月学习总结》,载山东大学档案馆藏:《华东大学档案》49-1-7. [42]《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载《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编委会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汇编》,第12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49]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求是园名家自述》,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3]以空:《华北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续完)》,载《群众》(香港),1949,3(2). [54]余飘:《记华北大学一次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领导思想的讨论》,载《新文学史料》,1991(2). [58]王学典:《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载《文史知识》,2002(1). (刊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