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评论 >

孤竹寻音——农耕与草原的交汇

http://www.newdu.com 2018-03-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健民 参加讨论

    孤竹国是中国商周历史上北方地区燕山南麓的文明古国。商末,孤竹伯夷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典故,广为后世称道,久传不衰。孤竹国也因此名闻天下。孤竹虽地处北陲,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孤竹国丰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对于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廓清孤竹国时空范围
    商代是孤竹国初始和兴盛时期。“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甲骨卜辞中关于孤竹氏的活动也有所记载。学界对孤竹国的名字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觚”是青铜制作的盛酒器具,为代表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重要礼器;“竹”则指用以记事的竹简。“觚竹”合称为国名,尽显尊贵高雅含义。然而,商代记事的载体迄今所见主要有甲骨和青铜器,而未见竹简。故上述看法尚待出土文物证实。此外,还有国姓、家姓说。“孤”为国姓,一般用作古代帝王的简称。《礼记·王藻》中有“小国之君曰孤”之谓,后有“立功展事,开国称孤”之说;“竹”为家姓,用作百姓的姓氏。
    关于孤竹国都之所在,学界多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国也。”因此,河北省卢龙县当为古孤竹国都所在地。然细查之,孤竹国都在时间上可分前后两期,建置地点并非一处。前期都城遗址在今滦县老城,后期迁至孤竹城。历代关于“卢龙”的记载多指“古卢龙县境”,而非“今卢龙县境”。
    武丁是商朝第23任国君,其时国力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向四方用兵,疆域大展,臣下建功受封。按规制,封侯者必有封地。《一统志》记载:“武丁析孤竹之黄洛,以封诸侯。”故黄洛城被另析为“殷时诸侯国”。孤竹国乃择地另建都城,即今古孤竹城旧址。此地长期属古卢龙县,位于滦河西岸的孙薛营村北,1946年7月划归滦县。该城1957年以前尚存,1958年因修建水利工程而被拆毁。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与《通志·氏族略》所云“墨胎氏,子姓”相合。“目夷氏”也作“墨胎氏”“墨台氏”,说明孤竹当为殷商国族。
    探析孤竹国衰落原因
    据《史记》等文献所载,商汤时孤竹立国,至齐桓公兵伐山戎、孤竹而还,孤竹国兴衰历程约千年。学界对孤竹国兴衰的缘由有过深入探讨。孤竹所属的墨胎氏与商始祖契皆为子姓,同根同宗,水乳交融。孤竹虽远离殷都,但对商王朝仍具相当大的影响力。孤竹国君被商王授任亚职,即仅次于王的职务。商前期,北方的戎狄逐渐强大,屡取南进之势。孤竹国的存在,为商朝防御北方的侵扰设置了坚固的屏障,因而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甲骨文中多见“妇竹”“妻竹”“竹妾”等文字,这是对孤竹女子嫁与商王室为妇者的称谓。而“母竹”,则说明“妇竹”为商王室生育了子嗣。这种嫡血姻亲关系,使孤竹在商王室更具非同一般的地位。学界多认为,孤竹国的疆域在今京津塘一带,属孤竹国势力的中心所在,但实际上孤竹国的影响已远达辽西。辽西屡见出土的具有孤竹国特色的文化遗物,便是确凿的明证。辽宁喀左县北洞先后发现相邻近的两处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一件涡纹铜罍,从形制上看属商代晚期。该器铭文“父丁孤竹亚微”,为后世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商末孤竹国王的相关信息。据考证,伯夷祖父为父丁,即墨胎微。其中之亚是尊称,和古文献里的“亚父”同义,表示尊荣之意。
    孤竹国由盛转衰的节点发生在周武王伐纣之际。殷末,帝纣荒淫无道,天怒人怨。周武王顺应民意,率众诸侯伐纣。孤竹国伯夷、叔齐却依然效忠商王,从而酿成叩马谏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历史悲剧。商殷王朝既灭,其嫡亲的诸侯国当然会受到牵累,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像孤竹这样的殷商核心诸侯国更难为周王朝所容。孤竹国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自在预料之中。
    武王封同为姬姓的召公奭于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其子克就国理政。燕国的疆域在今河北和辽西,也是孤竹国掌控和影响力所及的地区。燕与孤竹利益攸关,矛盾和利害争斗日益加剧。孤竹不甘降为燕国的附庸,乃与宿敌山戎联盟,对抗燕国。《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孤竹国乃亡。
    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储君级的王室贵族,他们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伯夷、叔齐的言行事迹,历来褒贬不一,但褒者居多。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为后世广为传颂。他们恭谦、礼让、忠孝、廉洁,追求正义、崇尚气节的行为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础,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思想主脉,即使在今日也仍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领兵伐纣的周武王,他们“叩马而谏”,将周武王正义的行动,简单视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却是明显错判形势,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应予舍弃。古人受历史条件局限,作为不尽完美。对此,我们应予以客观全面的分析,传承其积极的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