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世界史 > 观点 >

2017年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基于2017年《世界历史》期刊杂志的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03-23 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蕊满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世界历史》期刊管窥2017年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特点、趋势及未来,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传统史料的丰富性与“E考据”的欠缺;二是微观史的复兴需要大情怀、大视野;三是正在逐步打破“欧洲中心论”,构建全球史观;四是史学家强烈的现实关怀以及对数字化转向的重视度不够。世界史学者应具有大胸怀、世界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趋势,积极学习与应用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打破“欧洲中心论”,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体系。
       关键词:《世界历史》 “E考据” “欧洲中心论” 全球史 微观史 数字化转向
        《世界历史》是国内世界史研究领域惟一的专业学术期刊,基于这一期刊来分析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性。2017年《世界历史》共计刊发文章69篇,其中学术理论文章64篇。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梳理与总结,试图管窥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 传统史料与“E考据”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尤需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运用。对于世界史研究者而言,要获取史料,需具备一些能力。一是语言能力,首先要懂得对象国的语言;二是获取资料能力,要熟悉对象国的历史、学术研究及其文献资料情况,取得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1]
        笔者所考察的这64篇文章在史料运用方面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传统史料运用丰富,二是“E考据”欠缺。
        首先,这些文章在运用史料方面颇为丰富,如《近代早期英格兰国家档案的编辑与散佚》[2]一文,通过分析沃尔辛厄姆的多种公务记录册、文件副本册与公文手稿之旁注字迹,还原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中央政务文书的原始分类与编辑流程;《社会政治与历史书写的互动》[3]一文在主流档案缺乏同性恋史文献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了社区档案文献和历史项目、口述史项目、同性恋史网站等渠道中的多种材料;《警察日志中的伏尔泰与启蒙运动》[4]一文主要运用《戴梅里日志》和通信集等材料,揭示了启蒙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启蒙运动、反启蒙势力和权力当局之间的复杂关系;《美国开国先辈对“美洲退化论”的反驳及其意义》[5]一文采用了皇家调查报告、议会法案、议会议事录、地方史志、大学章程、时人评论、书信和传记等文献资料,等等。总之,这些文章利用官方档案、个人书信集、口述史资料,甚至网络资源等形式多样的一手和二手资料,以此构建出了坚实的素材根基。
        其次,面对信息化和“E考据”的大趋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却稍显滞后。笔者所考察的文章中没有涉及“E考据”或大数据方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史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现实情况。
    “E考据”在史料运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E考据”的独特作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认为,考辨和解读史料是史家的看家本领之一。除了传统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史家还需要掌握历史语言学、历史语义学、语境分析、文本阐释、对比分析、“E考据”以及其他多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6]吉林大学教授许兆昌指出,有了充分的资料积累,在实际研究与撰述时如何迅捷地找到所需史料,又成为令史学家头疼的另一道难题。资料积累想“富”,资料查找想“速”,两者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矛盾。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海量的数据存储,还具有以秒来计算的查找速率,可谓既“富”且“速”。[7]在“E考据”实例方面,《18世纪德语历史文献的数据挖掘:以主题模型为例》[8]一文,将主题模型这一工具运用到“德语文献档案”收录的1700-1800年间的文献,在归纳、分析文本的主题后,对主题模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判,是国内少有的“E考据”实际应用方面的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