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示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河南博物院与洛阳博物馆策划,联合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共同推出了“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该展览于2016年11月13日至2017年2月22日在洛阳博物馆展出,汇集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近二十家文博机构的293件音乐文物精品,其中多为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隋唐时期,这些文物折射着文明之辉煌,诠释着文化的百态,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是首次将丝路沿线的音乐文物纳入一个专题性展览中进行展示,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 展览的标题是展览的灵魂与精髓之所在,是展览主题的深刻提炼。“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标题,化用了宋人贺铸的《平阳兴》词中的一句,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展览的主题,本文即以展览标题为切入点,分为“谁”“调清管”“度新声”三个层面来解析“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策划理念。 “谁”——以人为本 “谁”即指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在讨论任何历史与文化时,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策展团队在策展过程中,尽量从物的形态展示中超脱出来,力图透过文物的表面,深挖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注重以人为本,从物到人,见物见人见精神,强调人在丝路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谁”有多层次的解读: 首先,这个“谁”是指隐藏在文物背后,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发展中所涌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可能是达官显贵,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也或许是乐人、舞者,他们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频繁的人员交流,使得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渐和东传中奔涌交汇。大批身怀绝技的西域乐人、舞伎相继来到中原,带来了西域的乐器、乐舞,中原音乐文化吸收了大量西域音乐文化的精华,而中原人在不断流迁中也将自己的音乐文化带向异域。 北朝石堂拓片的复原展示 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粟特人,这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在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及周边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大小城市形成一个个粟特移民聚落。粟特民族在舞蹈、器乐、音阶调式、音乐理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更有大批的粟特乐人舞伎东来华土,在东方与西方音乐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中亚的音乐、舞蹈也由此传入中原,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近些年来,不断有关于粟特人的音乐文物出土。西安、大同、洛阳等地出土的粟特人石葬具上都有十分精彩的粟特人的乐舞形象,为使观众有更直观的印象,特对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北朝石堂拓片进行了复原展示,来突出粟特人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发展上所起的推动作用。 展厅 其次,“谁”还指的是丝路音乐的传承者,音乐的发展是具有传承性的,通过一代代乐人的努力,不断的融合新的形式、新的乐曲,最终形成每个时代独有的音乐。因此在展览中不仅要展示古代音乐的发展,更要展示丝路音乐的传承性。通过图文表格的形式,表现魏晋旧乐对汉代乐舞的传承,隋唐十部乐的演变及所受汉魏音乐的影响等。在展览的结尾部分,还特意展出了一组复原的唐代乐器,来表现当代音乐研究者对古代音乐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呈现中国古代音乐历久弥新的魅力。 再者,“谁”是参与展览中的各位观众及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 展览策划实施之前,要先确定展览的目标观众群体,所有的策划设计要围绕并服务于目标观众群体,这决定一个展览的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等。展览是在千年古都洛阳展出,这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因此目标观众群体定位为国内外的观众,范围十分广泛,需要照顾各层次观众的需求。策展团队基于对观众的参观习惯及喜好的调查与分析,在对资料的充分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观众易于接受的展览表达形式与描述语言,来讲述唐代以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及演变。展览采用以时间为轴通史性的叙事手法,将丝绸之路数千年音乐文化的内涵浓缩为四个部分进行展示,提取每个时代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进行阐释,全方位展现唐代以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演变。每部分由两到三个单元进行阐释,每单元自成体系,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大主题。同时每一部分又具有各自的展示重点,形成小专题。第一部分“华夏与西域”,表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丝路沿线各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状态。通过展示各地出土的史前乐器,青铜时代的钟鼓磬瑟,以及源自西域的箜篌,探寻丝路开通前各地区音乐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凿空与涌流”,着重展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渐和东传中奔涌交汇,双向交流、多元融合的的特征。第三部分“百川归海”,通过丝路沿线留存的众多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遗迹遗物,包括乐器、伎乐俑群、壁画上各种乐舞图像等组合展示,再现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为融歌、乐、舞于一体的乐舞盛景。第四部分“天乐妙响”,以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东传为线索,利用实物和壁画中音乐图像的高清展示,重点石窟复原等多种形式,着重向观众阐释丝路对汉唐时期佛教音乐发展传播的影响。展品选择需十分贴合展览主题,不拘泥于文物的级别,突出一些文物以往被忽视的音乐文化特性,使观众从音乐的角度欣赏到文物的不同魅力。在整个参观活动中,观众、策展人以及隐藏在文物背后不同时期的歌乐舞群体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观众参观 形式设计很好的诠释了音乐文化这一主题,展厅环境设计美观雅致,简洁大气。为了在设计中表现出音乐文化的灵动,使观众观展体验舒适,设计人员将墙面色彩处理成雅黄色,并融入不同时期的音乐文物与色彩做点缀,诠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音乐的特质,处处彰显着丝路文化与音乐的元素。采用了独特的空间分割,既保证展示展览富于节奏感,又保持了主题展示的连续性。展示注重秩序感和仪式感,力求原貌重现。 观众观赏石经幢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验灿烂辉煌的丝路音乐盛景,通过挖掘展品内涵,策展人员以“妙音乐舞·穿越丝路”为主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观众参与活动:在展厅专属互动区则推出了“印、画、说、奏、做”系列教育活动及文创体验活动;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辟“丝路遗韵”专栏,推出展览讲解直播、听古乐、丝路音乐知识问答等多项互动活动,强化展览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