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 强 上海三唐美术馆 先把利簋铭文写出来“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又(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又 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及其铭文 我们重点来讨论铭文中的“又 ”,唐兰、张政烺两位先生读为“有司”[1],于省吾先生读为“右吏”[2],徐中舒先生读为“有事”[3],赵诚、黄盛璋、刘钊先生读为“右史”[4]。田炜先生释为“厥吏”[5],目前支持右史说的学者似乎较多。“又 ”的关键当在 的考释上,有三种可能史、吏、事。史字金文一般作如下字形: 史鼎 颂簋 善夫山鼎 太史友甗 史簋 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比金文中的史字多了一笔,所以考释为史字是不对的。 下面再看金文中的“吏”字,据田炜先生统计如下表:
只有一例,非常少,其实这一例也是靠不住的。根据陈英杰先生的研究,在西周春秋金文中尚没有“吏”的用法,传世的《尚书》《诗经》里面也没有“吏”,有“吏”的古书都成书于战国时期,说明“吏”产生于战国时期[6]。所以利簋铭文中的 字,我们用排除法看,它只能释为“事”。 “又事”,当如张政烺先生所说读为金文和文献中常见的“有司”。有司,在西周金文中很多,一般作如下字形: 荣有司爯鼎 南公有司 鼎 荣有司爯鬲 有司简簋盖 又读为有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事能不能读为司,这个是可以的,如《毛诗·十月》之“三有事”就是毛公鼎和金文中常见的“三有司”,由此证明事可以通为司,所以“又事”,当释为“有司”。有司,张政烺先生的解释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7]。我们在《说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辞的“有司”》一文中认为商周时期的“有司”可以带兵打仗[8],证据如下:
裘锡圭先生已经指出 鼎和 簋铭文中所说的是一场战争,都是 率军队去讨伐淮夷[9]。我们看在 簋铭文中他率领的武将职官名称是有司、师氏,在 鼎铭文中他率领的武将职官名称是虎臣,我们知道虎臣、师氏都是武将的职官名称,把鼎和簋铭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 簋文中的“有司”也是武将的职官名称。 所以,我们认为利簋铭文中的“有司利”,利的职官名称是有司,这里的有司也有可能理解成武将的职官。商周时期文武职官不分,许多学者已经写文章指出,甲骨文里面的史就可以带兵打仗。 最后,我们把利簋铭文的大意翻译出来:周武王在甲子这天征伐商国,从早晨到黄昏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领的商,甲子后的第七天辛未,在距离商都不远的管地驻扎,赏赐给了在这次战争中立有大功的将军利金(铜料),利用这些金作了一件祭祀父亲檀公的青铜器鼎。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