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步是我国苗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苗族人口集聚区,195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单列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这里苗族发展历史悠久,苗族文化底藴浓郁,苗族语言、文字、歌舞、服饰、饮食和建筑文化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苗族先民历经三苗古国和春秋战国重大变迁后,逐代向西向南迁入西南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定居,其中一支进入沅水上游巫水(古称雄溪)源头城步开发生活。以城步为中心的湘西南苗族既传承了黄河长江中下游及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技艺,又开创了西南山区重檐木质卯榫结构建筑风格,形成了稳重、典雅、均衡、美观的苗族建筑品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 关键词:湘西南 苗族 传统建筑文化 一、城步古今苗族建筑文化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我国苗族的发祥地之一,她像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我国南方的湘桂黔边陲。城步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边”之称,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巫水河上游,东临湖南新宁县,南接广西资源县和龙胜县,西邻湖南绥宁、通道县,北毗湖南武冈市,县域总面积2647.0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共有苗汉侗瑶等24个民族,总人口30万,2017年全县GDP达39.7亿元,财政总收入4.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收入1126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60元。 (一)古代城步苗族的建筑文化 城步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这些土著民族为原始族群的骆越人。城步至今保存有西岩镇花园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兰蓉乡报木坪村瓦罐窑遗址。至秦代,秦始皇发兵10万屯古田(今城步十万古田),说明秦代时城步已很繁荣,至今保存有十万古田古建筑遗址。新石器时代后,人口不断迁入,逐步繁衍发展。从汉代开始,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湖南宝庆(今邵阳)、武冈迁入城步落籍,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融合,成为现今城步苗族的先民,并迎来了城步苗族发展的鼎盛期。杉坊、铺头、清溪、大竹坪、丁界、京凉、大叶头、温塘等地苗族古村落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址。 这些古建筑大都处于城步县城以北地区,负有颇高的历史价值,是城步苗族先民在这个地区生存发展的见证。现存花园里、瓦罐窑遗址,见证了城步原始部落先民的居住痕迹。县城南隅的利济门,前身是三国时代的诸葛城。当年诸葛亮统领蜀国大军南征平蛮,驻师巫水北岸,筑城为寨,施法驱瘴,留下了至今难解的神奇遐想……到了唐末五代时,诚微州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割据今靖州、城步一带,史称“飞山蛮”,自称飞山令公。马殷占据湖南后建立楚国,杨氏挟地归附马楚,将其地分为十峒,分封给他的十个儿子,其三子杨正修居城步赤水峒,现今杉坊村仍保留有杨正修所居“老屋场”。现存杉坊、铺头、大寨、金塔、大叶头等古村落就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铺头古村落是一座千年古苗寨,拥有木砖结构四合院等古民居上百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简朴雅致,古色古香。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武冈、新宁、城步经此过绥宁赴贵州、四川等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酒肆当铺、药店旅馆、琳琅满目,极尽繁华,是湘西南地区颇富盛名的商贾重地。古商铺至今保存完好。元朝至元四年(1267),杨再思的第六世孙杨应魁,携家人至清溪定居,逐年修建了大量四合院落和龙拱桥、清安桥、拦河坝、引水渠、商铺等公共建筑。这里政通人和,商业繁荣,地方发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崇祯五年(1362),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祖,又在这里修建了杨氏官厅,保存至今,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杨氏一族前来寻宗祭祖的“圣地”,被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而在县城巫水河以南地区,保存了大量城步苗族先民修建的“徽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徽式建筑”以“蓝玉故里”、羊石田、易家田、大坪寨古民居为典范,“干栏式建筑”以桃林、大寨、茶元、金东、城溪、腊里、卡田、新寨和侯家寨等地古民居为杰作。“徽式建筑”一般修在苗族人口集中聚居的山麓、河坝或田坝边,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发达,苗民以族长、酋长为中心构建住房,少则三五十户,多则二三百户,形成团寨,气势壮观。城步青砖瓦屋建筑始于明代。明初,朱元璋为抚平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大力实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从受战争影响较小的人口大省江西移民战争重灾区湖广地区,城步是江西移民安置重地。迁徙城步的这批江西移民带来了“筑砖屋为居”的建筑文化,而这批移民的后裔则逐步演化为苗民。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陈汉彪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湖南新化、绥宁和城步各居一处。陈汉彪举家沿巫水河而上至羊石田时,发现这里四面环山,地势开阔,河流淙淙,山清水秀,便在这里留步安家,繁衍至今。至解放前夕,羊石田共有古民居300多座,全部木砖结构,青瓦黛墙,青石板道路,鹅卵石地面,屋与屋之间有防火墙相隔。到乾隆年间,其后人陈通福再溯水而上,开辟了易家田苗寨,建筑了城步最繁华的黄金大码头。易家田是巫水河上游第一大渡口,明清时期,城步五峒四十八寨的木材、薏仁(六谷)、生漆、桐油等苗族特产,都经此码头装排,运往洪江、武汉乃至上海,而城步苗胞所需的工业生产生活用品,再溯河带回易家田,发散至各处苗寨。易家田保存至今的四合院落,建筑精美,重檐飞宇,宽敞亮丽,高耸的鳌头直指蓝天,一排排标注了“康熙卅年”字样的青色檐瓦,向世人宣示了它的古老庄严。羊石田、易家田古村落中那一片片长达2-3米的青石板条石,就是当年放排工们从洪江、绥宁等地溯流而上用木排运回城步的。矗立在村口的石砌“惜字炉”,一幅幅精美大器的石雕,如“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犀牛望月”“雷公镇龙”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向世人展示了易家田古码头的商业文明。那绕村而过的一湾巫水,至今还在欢快的吟唱她曾经为城步苗乡水运交通事业做出的贡献。 在城步众多的苗族古建筑中,“蓝玉故里”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悲凉感。明朝开国大将、梁(凉)国公蓝玉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出生于城步扶城峒(今丹口镇),其父蓝春应与同乡李十一(明黔宁王沐英的祖父)参加了反元大起义,兵败后被充军到安徽定远。在安徽,年少方刚的沐英和蓝玉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投入朱元璋麾下,凭赫赫战功成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勋臣。后蓝玉被锦衣卫诬告谋反,诛灭三族,其侍妾匿于黔宁王府逃过一劫,生遗腹子昌建。明成化年间,“蓝狱”禁网渐开,黔国武僖公沐淙见昌建子孙发达,令其回祖籍城步扶城峒,并行文城步县府给予关照。明隆庆五年(1571),昌建举家迁回城步后,择址在扶城峒太平村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三正四横,呈长方形,占地总面积1300平方米,中轴线从前至后,分为戏楼、中堂、主堂。戏台四排三间,是看戏娱乐的场所;中堂是议事的场所;主堂设立神主台,正中间置蓝玉的高大塑像,侧有沐英和常遇春画像。之后又陆续修建了观音阁和太平桥。蓝氏宗祠至今存世450余年。 (二)当代城步苗族的建筑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步苗族与全国苗族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成了苗乡大地上的主人。苗族建筑事业迅猛发展,苗族人民居有其所,公共建筑适应了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民居建筑迅猛发展。虽然苗族人口增长较快,但家家户户都修建了住房,实现了居有其所。县城以北地区普遍以砖瓦房为主,两层结构,红砖青瓦,朴素大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居建筑走向时尚美丽,一座座别墅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二至四层居多,高达七八层的不少,上盖红色、绿色或黄色琉璃瓦,外贴白色、灰色或红色瓷砖,大门窗,小阳台,在山水田野间威武雄壮,耀人眼目。而县城以南地区的苗侗同胞,仍喜建传统的木质房屋,一楼水泥地面,木柱卡砖,二楼以上全木板住房,青瓦盖顶。近20年来,国家实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很多高山苗胞纷纷搬出大山,择址乡镇或村居治所附近或公路沿线,建起了一栋栋漂亮别墅,添置起彩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甚至摩托、小车,过上了舒适的苗乡“土豪”生活。也有些苗胞故土难离,依然选用优质木材修建新型“吊楼别墅”。丹口镇泮水村一吴姓村民,多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后,拿出积蓄在家乡拆除老屋,斥资100多万元,按苗族习俗修建了一座一正两横两层高的吊脚楼,琉璃瓦屋顶,雕花门窗,彩绘板壁,现代卫厨,地下车库,是全县最气派的一座“吊楼别墅”,其造价远高于钢混别墅。丹口镇桃林村近十年间利用省发改委驻村扶贫的机遇,家家户户集中连片修建三至五层高的现代吊脚楼,飞檐翘角,油漆板壁,镂空花窗,多层迴形走廊。一楼是杂房,养禽畜,建卫生间;二楼开食堂饭店,接待来往宾客;三楼四楼做包房厢间,供客人居住。整个村庄近百户人家,光爽亮丽,气派辉煌。村道种植了观赏性桃树,迎春怒放,蜂舞蝶飞,人面桃花相映衬,小桥流水醉苗乡,好一个热闹非凡的世外桃源。 公共建筑造福苗胞。新中国成立后,城步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大力造福于苗乡人民。行政机关、学校、医院、桥梁和公共场馆建设遍布苗乡。上世纪末,城步苗乡山寨最漂亮的建筑物是中小学校。进入本世纪以来,城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尤其在城市扩容提质和新农村建设中,注入了更多的苗族文化元素。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建筑条例》,出台了实施细则,规定新建住房必须设计苗族建筑文化元素,由县规划建设局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对建成的苗族文化建筑物按实给予奖励。同时在异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中全部实行民族建筑工程,新建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村委办公楼、招呼站、桥梁等,都要建成苗族建筑风格。县人民政府共投入5亿余元,建成了荣昌风雨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南公园,对县城主干道儒林大道十里长街进行了民族工程改造,使县城儒林镇充满了苗族生活气息,飞檐鳌头,垂廊吊柱,雕花窗棂,八角牌楼……晚上彩灯竞放,色彩斑斓,楼宇亭台间龙凤呈祥,蝴蝶纷飞,行云流水,曼妙无比,虽是苗乡小城,胜似人间仙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