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母权的理论根源 强势母权导致的“子从母”现象并不仅限于先秦,历朝历代都不乏此类情况。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 母子亲恩是建立在生养关系基础上的先天伦常,“夫死从子”是基于男尊女卑而人为设定的后天规范,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血缘和情感因素会促使后者向前者妥协。更重要的是,由“亲亲”而“尊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内在理路,所谓“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没有了“孝”的根基,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了无本之木,连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利害计算关系的法家也不得不承认“其母不爱,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 正因如此,“夫死从子”虽然在男权话语体系下被纳入了礼法规范,但人们对母亲的权威却始终持默认态度。“从子”与否事实上变成了母亲与儿子角力或者协商的过程。如果是一位弱势或乐于听命于儿子的母亲,其在丈夫死后确实可能“从子”;如果是一位强势的母亲,则儿子恐怕还是会向母亲妥协,以无违“孝道”——即便郑庄公气极之下发誓与母亲再不相见,但也即刻“悔之”,当颍考叔献上一个并不高明的计策时,庄公立刻心领神会,借机与母亲和好,重新回到“孝”的轨道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国楚简姓氏人名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5BZS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