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建设发展和乡村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劲活力。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的整体风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且随着时代发展,“三农”问题有了新的表征和内容。尤其是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不仅使得农村的正常农业生产难以有效开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受阻,而且还导致乡村治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就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也有不断恶化的征兆,这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如期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的小康社会由谁来建,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从人力资本的视角,主要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表征、实质、成因和治理对策。 一、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与调研地村委会干部、乡镇干部、村民代表、致富大户、村党支部委员等群体进行访谈的形式,来判断调研地的人口空心化程度,了解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业生产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影响。 从家庭基本情况与人口外流状况的数据来看,本课题涉及的调研对象中,96.8%是少数民族。调研对象中的青壮年农民(18-45岁)较少,仅占14.2%,中年农民(46-60岁)占27.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57.5%,初步证明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91.5%。高达62.4%的家庭有劳动力外出现象,54.2%的家庭已经对打工经济形成了直接依赖。40.9%的调研对象家庭中有留守儿童,62.8%的家庭有留守老人。 从农业生产方面的数据来看,只有15.8%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生产有前途,认为农业生产没前途的调研对象高达61.5%。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承担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74.7%。有62.8%的调研对象认为劳动力是当地农业发展最为缺乏的要素。本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再是农村集体建设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农村集体建设活动需要依赖外包人员完成。 从乡村治理现状方面的数据来看,有高达19.8%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委会代表了政府的利益,27.5%的人认为村委会代表了村干部的利益,只有30%的人认为村委会能够代表多数村民的利益。其中,有29.6%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干部是由政府指定的。调研对象的民主选举参与率为68%。认为村干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调研对象占比21.1%,50.6%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干部基本能胜任工作。调研地的外出农民返乡参与选举的情况不容乐观,有高达61.9%的外出农民没有参与选举,这不仅导致农村民主选举的选民基数不足,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民主选举工作的完整性。调研对象认为,当地的公共决策分别代表了不同群体的利益,有40.5%的人认为公共决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有48.6%的人认为公共决策代表了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