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展集体经济,培养民族地区农村经管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就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有效地集聚当地农民的智慧,适应当前我国农地碎片化的实际,也可充分发挥专业生产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的优势,有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作为新兴的集体经济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锻炼和培养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较佳训练场,也是市场经济中农民抱团取暖的优选方式。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社,农民不仅可以在专业化的生产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而且可以在集体的统一管理中逐渐习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许多民族地区农村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而当地农民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不仅可以高质量地为到访游客提供服务,为当地迅速打造一张旅游的新名片,而且也能带动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民有效发家致富,从而避免农民的持续外流。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既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成立新的专业合作社,以此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又要充分利用政策对现有合作社进行帮扶,助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龙头。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使民族地区的农民能够很好地提升个人收入,继而降低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最终避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出现与恶化。 4.加大人才输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 村干部是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力量。民族地区农村的人才相对于非民族地区来说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人才质量也较差。而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又出现了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在此情形下,加大外部人才的输入不仅能够直接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而且从长期来看,通过外部人才的帮助和带动,还能为民族地区培养尽可能多的建设发展人才。为此,一是应在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同时,通过机制改革和创新,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到农村,并长期扎根农村。二是可全面实行涉农机关干部长期驻村挂职制度,避免虚职化和形式化。民族地区农村要更加注重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真正服务于当地的繁荣发展。三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入村帮扶,如支持志愿者组织或有志于到农村发展的人才到农村任职。通过民族地区农村的内生人才和外部人才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发展状况,为农民在当地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与条件,进而避免农村人口的大面积外流,最终有效治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 【项目负责人:郑万军(西南政法大学县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基地(一般)项目“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人力资本的视角”(项目号:2015-GM-199)的成果摘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