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原因 简而言之,民族地区人口空心化的基本原因在于,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因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等因素而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当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导致民族地区农民不断外流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据相关数据统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悬殊,且随着时间推移,还有持续加大的趋势。为了增加收入,民族地区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目前,外出务工依然是大部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第二,新生代农民对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加速了民族地区农村青年人口的外流。相对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平均受教育年限长、见识较广、能力较强、权利意识强,而且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值更高。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陌生,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在结束义务教育后便选择继续留居城镇。他们留在城镇务工,已不再是单纯满足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以求能在城镇立足。 第三,城乡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不均,是导致部分家庭举家进城的重要原因。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有着更加完善的就业扶持政策、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更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等。为享受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部分经济能力较好的农民家庭选择移居城镇,部分注重子女教育的农民家庭则举家进城务工。 第四,市场化消解了农民的乡土眷恋。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持续冲刷下,我国农民“守家重土”的传统思想逐渐消解,大部分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乡土情结早已淡化。同时,受市场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总体呈现衰弱、断代和消失之势,对当地农民的心理维系功能亦逐渐丧失,导致年轻一代离乡进城的心理“阻碍”基本完全消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