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议将“一带一路”各国各族人民“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这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大背景下,草原历史文化、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区域文化发展等方面即给学界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观点与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草原文化;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21-06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北方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孙国军 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东西方交流在这条通道最重要的中间地带正是以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广阔的草原地带为空间基础的。广袤的草原不仅为人类的物质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更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催化与缓冲的平台,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与交融提供了空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不仅丰富了各族人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解与合作。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还会促进商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流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做好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历史上我国北方以及相邻的北方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和存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草原上生活繁衍的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创造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我国草原广阔,并同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相连互通。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就紧密相连,互联互通。西亚、中亚的文明经过我国北方草原这一丝绸之路中间地带传进中原,而华夏文明也通过这一中间地带的演化,成为西亚、中亚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从而传播的更远。 二、历史上草原地带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史前时期,草原地带就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曾出土的大型细泥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上面就绘有源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这种纹饰与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玫瑰花纹和西辽河地区的龙鳞纹融合在一起,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集的典型例证。 相对史前时期的文化碰撞,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兴起后,草原地带作为中原与中亚、西亚交流中间地带的作用越发明显。不同文化间不免由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难于被其他文明所接受,因此广阔的草原成为文化“演化”的熔炉与平台。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文化或文明成果经历了草原的“演化”走的更远。草原以它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使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通往中国的中间地带。历史上生活于此的诸戎、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鹘、鲜卑、契丹、蒙古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他们也承担了中西交流使者的角色,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汉时期的和亲是汉朝同匈奴以及西域诸族维持和平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汉家公主以及陪同的家臣进入匈奴和西域境内,中原的物产与文化也被带入草原。随同公主和亲的随侍和技工将中原农耕文明生产模式和技术带到了草原。匈奴的西迁,以及西域各族同西亚的交往,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进一步向西传播。据刘迎胜先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所见,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克西肯特古城,位于锡尔河右岸,是唐代的西犍城。遗址面积达40公顷,包括衙署、平面呈方形的市区和广大的郊区。其存在时期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13世纪。 历史上粟特商人的出现,将中国与西亚、中亚的交往带入了更深层次。从魏晋到隋唐,随着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大量传入中国。粟特商人除更深入和广阔的文化传播是经由草原传播的。在大同南郊发现的北魏遗址中,出土过波斯萨珊王朝生产的鎏金刻花银碗和玻璃碗。在大同市雁北师院(今山西大同大学)北魏群墓出土的胡人俑,是典型的中亚、西亚人种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一起出土的也有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左衽交领长袍的汉人、鲜卑人或北方少数民族等。可见在草原地区,来自中亚、西亚的外族人已经和草原上的人长久的生活在一起了,双方从习俗、喜好、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相互影响。这些来自西亚、中亚的民族,首先选择生活在与自己习俗差别较小的草原地区,并将自己的文化与习俗在草原传播,通过草原的演化,这些文化逐渐进入中原,溶于中原文化中。 草原上的民族交往更加深化,影响也更深远。唐和突厥交替管控契丹地区,因此契丹族群中突厥人和中原人都普遍存在。辽朝建国时太祖皇后述律平即是回鹘后裔,我们看到回鹘文字、宗教、习俗等对契丹民族的影响。辽朝建立不久,即根据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辽政权为接待回鹘商旅而在京都南门专门设置了“回鹘营”。而辽朝汉人韩氏家族相伴辽朝始终,即将中原儒家文化传向草原,也将契丹文化融入自身。着契丹西迁,西辽建立,这一影响必将进一步传播。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图勒伽尔古城,考古发掘中有筷子、契丹文字材料、波斯文、阿拉伯文碑铭,可说明西辽时这里曾有契丹人居住。 元代的大一统局面为多民族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元朝沟通大漠南北的道路一是河西走廊,另外是岭北行省的帖里干、木怜两条驿路。交通的便利加上没有了政权割据的阻碍,草原上更成为了诸种文化的汇聚之地。元上都城内常出现“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的景象。这些人不止在草原上做生意,很多人选择留在草原上和蒙古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很多色目人家族迁到漠南草原后和蒙古诸部一起生活。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带到了漠南草原,丰富了漠南草原的文化生活。而漠南地区地近中原,让这些家族在这里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理解并开始接受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元人文集《养吾斋集》中收录的一篇碑文中记载,有生活在弘吉剌部家族的色目人被任命到福建做达鲁花赤,其家族长期生活在当地人中,相互通婚,习俗与文化相互交融。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历史文化研究本身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草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沿线各国交往密切,促进了双方在历史文化研究上的互补。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家界限,宗教、语言、文化的隔阂,有利于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国内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西亚和中亚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甚至直接参与考古挖掘,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 “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与保护的意义。草原地区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尚在研究与保护的初期。例如,地跨西亚、中亚的草原岩画,需要进行整体的考察与研究,寻找其传播、演化规律。匈奴西迁、回鹘的历史、西辽的历史、蒙古四大汗国的历史及其影响等等都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草原上的回鹘碑刻、回鹘雕刻,伊斯兰墓碑、景教墓碑等等都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要破解这些文化,探究其来源与影响,都离不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学者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这些合作与研究提供了最佳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命脉,不能重生,也不能再造。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居延大遗址群正在积极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沿线各国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活跃的史学研究,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必将进一步促进商品和经济交流,最终造福沿线人民。 (作者为赤峰学院报刊社社长、主编、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