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于大约一万年前,也可能是更早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期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采集来的果实需要加工后再使用,这就催生出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研磨工具的出现。而加工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谷物的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一直被认为是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加工工具。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在农业起源的诸文化中,“首先,这类文化都分布在各地区的山丘和平原的过渡地带,依山傍水,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是渔捞捕猎和采集的良好场所。其次,这类文化都有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的工具,其中有砍伐树木的石斧,有翻土用的石铲,有收割用的石镰、蚌镰或石刀,有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是农业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据此分析西辽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复杂的地貌类型为远古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使他们可以在这样丰富的地理环境中从事采集、渔猎、农业等经济活动,而这种混合型的经济生活也是远古先民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自然的、最佳选择。环境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时期,赤峰地区西拉沐沦河流域中南部以落叶阔叶林景观为主,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山地丘陵区以森林草原景观为主,中部的科尔沁沙地以疏林草原景观为主,北部的山地丘陵区域以森林草原景观为主。西辽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0—8 度,赤峰地区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 度左右,由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这样优越、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早期先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研磨工具,与这些研磨工具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细石器,是北方草原地带混合型经济的一大特征。从以上各文化遗址的出土资料可知,石磨盘的形制变化不大,基本上都呈长方形,圆角,磨盘表面使用后凹陷,呈马鞍形。 从石磨盘、石磨棒的材质上看,多以花岗岩、砂岩、粗砂岩为主。西辽河流域的先人们之所以选择砂岩、粗砂岩、花岗岩等作为制作石磨盘、石磨棒的主要材料,是因为这些岩石硬度高,结构也比较粗糙,研磨性能好。另外,砂岩、粗砂岩、花岗岩结构粗糙,颗粒与谷物的接触面积小,载荷集中,有利于谷物皮壳的脱除。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研磨谷物的工具,不但可以研磨远古先民种植的农作物的果实,它也可以用来磨碎野生植物的籽粒,是非常好的加工工具。 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西辽河流域广泛使用的石磨盘、石磨棒,在全国范围内北起黑龙江、南到河南、西始新疆、东到山东均有发现。根据植物考古发现可知,粟这种作物具有耐旱、喜温等特点,非常适合北方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因此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其子实呈卵圆形,石磨盘、磨棒是适宜加工粟粒的。研究表明,石磨盘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范围大体上与粟的种植区域相同,多分布在北纬330—350之间。如磁山遗址、兴隆洼遗址、黑龙江东康等遗址在出土石磨盘的同时还有粟类植物。石磨盘、石磨棒在东亚、西亚甚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都有分布。如在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文化西乌力吉图遗址中就出有石磨盘、石磨棒,说明蒙古国地区与西辽河流域有相似性,是一种以狩猎、渔业、农业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形态。 (摘编自《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考》,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编) (作者简介:雪莲,1966 年生,蒙古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史、红山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