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境内7处隋唐宋时期的运河遗存成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构成要素。如何真实、完整地阐释河南古代运河的价值内涵,进而科学地论证古代运河在当今社会的功能转变和定位,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河南古代运河的功能转变 河南古代运河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和功能而逐步修建而成,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动力。古代运河因国家的发展而建立,国家因运河的修建而稳定繁荣;古代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或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并被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文化要素赋予了特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河南的古代运河体系始建于战国中期,魏国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后为夺取中原霸主开凿鸿沟,沟通了黄河和淮河,增强魏国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东汉时期政治中心逐渐东移至洛阳,东汉光武帝开凿阳渠,实现了洛阳城、洛河和黄河之间的贯通,发挥了巨大的漕运作用,成为了当时和之后时期的重要经济命脉。曹魏时期曹操为统一北方,在黄河以北借助黄河故道和其他自然水系,修凿了白沟等运河水道,连通了黄河和海河。这些运河虽然处于时代各异的历史阶段,但从修凿目的能够发现,其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功能。 隋唐宋时期是河南古代运河体系发展的顶峰阶段,不仅体现于实现了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而且体现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的成就。隋唐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和对全国南北的军事控制,利用前代修凿的鸿沟、阳渠、白沟等运河河道和自然水系开通了通济渠和永济渠,直接实现了洛阳、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长江等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体系。宋代大运河的中心是开封,永济渠改称为御河,不过大运河的河道和功能等方面并未发生变化,依旧以国家政治漕运功能为核心。 历史时期的大运河虽然是以政治和军事漕运为核心功能,但是,漕运的发展也成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进而衍生出了经济、文化、地区交流等多个层面的社会功能,这也从运河沿线出现了众多商贸城镇得到了证明。 时至今日,河南古代运河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内涵,代表了古代运河伟大的历史成就。虽然在当今新的时代环境下,河南的古代运河不再具有航运的基本功能,但是文化遗产的特性赋予了其更丰富的社会功能。基于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等社会层面的作用逐步转变成为河南古代运河的主要功能;考虑到部分河道仍具有排涝灌溉的作用,尤其是卫河(永济渠)河段,经过整治可以实现部分航运作用,所以漕运的基本功能转变为次要功能。 河南古代运河的利用思路 综合河南古代运河自产生发展至今的历史过程能够发现,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及古代运河的自身特性,古代运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主次功能之间亦会发生转变或置换。故而,在思考如何利用古代运河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分析新的时代背景和古代运河的价值特征,探寻并明确古代运河的功能定位,实现社会需求与古代运河价值的完美契合,充分发挥河南古代运河在现今和未来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 一方面,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形式和经济成果慢慢趋于饱和,亟待在精神文化建设和开创新的发展途径方面实现创新和提升,实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河南古代运河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运河河道走向清晰,遗存本体保存较好,沿线文化遗存类型多样,价值内涵丰富,这些遗产特征对河南省在当代和未来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古代运河价值两个方面的分析,河南古代运河的主要功能已经从历史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转变为社会文化和经济,理应发掘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价值效益。 首先在文化层面,结合洛阳和开封的古代运河中心城市、通济渠和卫河(永济渠)的南北走向河道,可以构建郑州、洛阳和开封为轴心,通济渠和卫河(永济渠)为两翼的古代运河文化线路,展示河南古代运河隋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其次在经济层面,依靠古代运河遗产文化线路的建设,配合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系统,以全省的高度整体调控,统一协调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建设,搭建省内各市县和省外地区的联系,实现大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和发展合作,构建古代运河经济带。 综合河南古代运河在文化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功能,能够将之具体地总结为“一轴、两翼、多核”的整体利用思路:“一轴”即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沿黄河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城市所组成的中心轴线,“两翼”即通济渠和卫河(永济渠)两条南北走向的河道,“多核”即运河沿线的多个历史城镇和现代市县。通过这样的整体利用思路,科学地考量古代运河的遗产价值和特性,合理地利用其在当代的社会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河南古代运河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