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工作者走进博物馆 焦家遗址考古队 王芬 路国权 当考古工作者走进博物馆,我们一般认为是去搜集材料或者寻找线索,很少会想到是去参与展览的举办。因为在传统认识中,文物的陈列和展示属于博物馆工作的范畴,考古工作者虽然偶尔会在发掘过程中举办一些临时性的、非正式的“发掘成果展”,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上,考古报告出版之后一般将文物移交博物馆来保管和展示。当得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山东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览的动议时,我们既为能有机会在国博这一我国最高级别的文化殿堂里展示自己亲手发掘出土的文物而感到高兴,这是对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激励;同时也觉得让考古人深度参与博物馆展陈设计及其他筹备工作,这样的形式很新颖,也带有一定挑战性。清楚文物出土背景的考古人需要思考如何更立体、更丰富地展出这些文物,如何把文物背后隐含的信息通过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能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指出:“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考古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人们对考古越来越关注,考古工作者也越来越注重宣传考古,努力创造条件让公众走近考古,共享考古。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这次展览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工作机制,携手考古工作者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焦家白陶集萃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一批考古材料,不同的解读者也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怎样将材料组织起来进行陈列和展示,背后的实质是组织者怎样看待和解读这批材料,想向观众表达和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和观念。在这方面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馆工作者可能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尤其是最近二十年以来,考古学在自身的轨道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博物馆学也在沿着自身特有的路径不断前行。两个学科之间既有交集和交流,但是也有差异,而且从总体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壁垒,有不少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理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隔阂。怎样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更好地利用考古材料讲好中国故事,是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舞台让考古人和博物馆人携手共舞,共同参与到展览的具体工作中,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举措和实践。 多学科结合全面萃取史前人类生活密码 当考古工作者走进博物馆,深度介入到博物馆展览工作中时,自然而然地会带来很多考古学科特有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从展览开始之初文物的挑选、展览大纲的制定,到展览现场文物的摆放、说明文字的撰写、考古发掘经过和意义的阐释等等,都会带来很多博物馆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平常不太会注意到的想法和理念。譬如考古工作者对文物背后的考古背景信息的强调,对文物出土时的组合关系、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内部盛放的一些不易被肉眼观察到的古代“暗物质”的关注,对文物主人相关信息的提取,对多学科综合信息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博物馆专业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当更多的考古工作者走进博物馆,比较深入地参与到博物馆展览工作中时,考古学和博物馆展览一定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成组玉器与出土背景结合展示 这次展览也促使我们思考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怎么样更好地深度融合发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最近几年一直在倡导和践行“考古+”理念,主张推动考古学科和其他不同学科之间多一些交叉融合。我们认为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是最需要也是最方便进行交叉和融合的两个学科。山东大学在这方面有一些优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山大考古专业一直坚持“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博物馆教育和实践纳入到本科生培养中。近年也在探索要将这个模式进行调整和升级,变成“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要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教育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比重。原来我们也认为考古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做好田野考古发掘、熟悉实验室多学科考古研究方法,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了。现在看来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掌握一些博物馆学的专业知识。因为考古事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之中还是结束之后,考古工作者都要面对展示和利用的任务。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可能将从目前的以发掘为主,转向以精细化发掘为主、同时需要着重加强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能力建设。我们认为这个论断很有前瞻性。未来中国考古工作要转向精细化和高质量化发展,就必然要提高单位发掘面积的信息产出量和知识产出量,而要提高这两个“量”,多学科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抓手,最近一二十年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另外一个抓手应该是提高考古工作者展示和利用考古材料讲故事的能力。这可能是考古学真正走近大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 考古项目负责人与策展人现场沟通 考古是一扇窗。优秀的考古展能够给人们以知识和启迪,供人们察古、识今、知未。未来需要更多这样的展览。苏秉琦先生在《六十年圆一梦》中曾指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的事业。人少成不了大气候。我们的任务正是要做好这项把少数变为多数的转化工作。”考古“是大学问,不是小常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也不成,科学化与大众化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人们常常说我们现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普遍富足,对精神文化方面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考古工作者走进博物馆、深度参与到博物馆展览工作中,实现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契合考古学和博物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化与大众化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工作真正转变为人民的事业。 五千年前“山东大汉”引人关注 观众现场交流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