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地带是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个角度理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切入点。7月23日至30日,“第八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在历史文化名城甘肃省张掖市举行。该研修班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河西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国家民委、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从走廊看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经验”。 “在河西走廊,一眼千里,一步千年。”甘肃省民委巡视员王砚在开班式致辞中,这样阐述河西走廊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重要性。河西学院校长张汉燚教授从河西学院的历史担当谈到河西走廊研究的价值,“河西学院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内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担当着为西部培养人才的重任。”“半年来,河西学院通过与中国民族报社合作开展大型理论专题《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篇》,从多角度深化了对河西走廊的研究,引发社会各界对河西走廊的关注。”他表示,国家民委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将研修班设在河西学院,汇聚对各走廊地带的前沿研究,将以更广阔的视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张谋在开班式致辞中指出,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经过长期的理论积累,已经拓展了“从走廊看中国”的理论视野。 走廊地带鲜活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和谐共生 在走廊地带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长期互动交融,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格局,这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研修班授课中,张谋系统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阐明走廊地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民族工作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白振声梳理了历代中央政权经略新疆的历史。他指出,在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中,不仅有大量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也有大量汉族融入少数民族。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蔺海鲲教授以生动鲜活的河西文化,阐述敦煌佛教哲学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与转型,阐明了人类文明互鉴共生、共存共荣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于构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价值。 此届研修班的30余名学员来自20余家高校及科研单位。走廊地带的区域经验和特征引发了学员们就文化认同、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课堂研讨中,学员们从学理和个体经验出发,厘清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的关系。结合专家授课,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科领域的学员们领略了西北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深切感受到河西走廊上的历史悠久厚重、文化多元共生、民族和谐交融。一位来自西南边陲的学员表达了她最深刻的学习体会:“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伟大的,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要在各自的研究中,尤其要在历史讲述中,呈现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