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民族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开篇就指出,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关键词是“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总问题的框架中思考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不仅要着眼关键词,探究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还需探讨如何从深层次突破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瓶颈,实现民族工作转型升级。笔者认为,深化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可从三个内在逻辑入手。 一、民族性的内涵逻辑: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解读 笔者认为,新时代,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本判断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必须注重其民族性内涵。如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滞后的难题,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形态的社会资本特征与习惯法偏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民族地区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等。因此,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必须关注其民族性内涵。 第一,“新时代”的民族性内涵。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亟须破解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瓶颈。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新时代的民族性内涵。如开展民族工作思想和理论建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都应具有新内涵。从新时代民族性内涵的角度出发,能够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提供根本战略方向。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族性内涵。美好生活需要既体现为量变——“日益增长”,也体现为质变“美好生活需要”。在民族地区,“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族性内涵体现为:一方面,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量变,不仅要依靠移植或嫁接式的路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更需要大力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质变,不仅要实现民族发展、民族认同和民族自尊,还要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量,要最终发展为“美好生活”的质,必须实现中华民族层面的升华性认同。 第三,“不平衡”“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突出表现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的民族性内涵不仅表现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一民族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同一民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等。这种“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表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如西部民族地区一般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这导致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商贸等事业规模效应低、发展成本高,使民族地区在生态、文化方面的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最终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充分性;民族地区内部发展模式及思想观念的滞后,也导致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充分性。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需要结合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认同等进行具体分析。 总之,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民族性视角出发,推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等各项问题是民族地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性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