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四玄”:章太炎的“新经学”构想(2)

http://www.newdu.com 2018-10-12 《文史哲》(济南)2018年第 黄燕强 参加讨论

    二、重建“四玄”经典系统
    只要超越儒家范围来考察“原典”所指称的知识对象,我们便会发现,回归原典的运动不仅发生在经学史上,它也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自我更新的有效方式。如魏晋的“三玄”,乾嘉以降段玉裁的“二十一经”、龚自珍的“六艺之配”等,都突破解经类传记和儒家类子书的局限,把要升格的经书扩展至子、史、集部,表现出改子书为经,甚至是改史书、集书为经的倾向。回归原典的目的不只在修正经书与经学之间的疏离,建构新的经学体系,且寄望于新体系能够赓续传统,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维持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认同感。这在20世纪初,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陷入危机的年代,在儒家经书与经学倍受冲击的时代,是尤其迫切地需要解决的文化议题。然狂热的保守主义者必要复古而尊儒经、立孔教,激进的西化论者则要把古书扔进茅厕而全盘地仪型西学,章太炎则在古今中西之间谨守中道,他通过回归原典的方式,重建了“四玄”经典系统,以回应复古派的孔教说和激进派的西化论。
    1916年春,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的章太炎,辑录他与弟子吴承仕论学的语录,共167则,汇编为《菿汉微言》(以下简称《微言》)。此书内容涵括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诸多领域和问题,如佛学、孔学、老庄学、宋学及典籍、史学、文学、音乐、音韵、数学、历算、医学等,内容似乎过于庞杂而无中心,实则自有其一贯之道。书中最后一则自述学术思想变化之迹,曰:
    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明作《易》之忧患,在于生生,生道济生,而生终不可济,饮食兴讼,旋复无穷。故唯文王为知忧患,唯孔子为知文王,《论语》所说,理关盛衰,赵普称半部治天下,非尽唐大无譣(一作“验”)之谈。又以庄证孔,而耳顺、绝四之指,居然可明,知其阶位卓绝,诚非功济生民而已。(20)
    这段话表露了章太炎作《微言》的目的及其宗旨,乃至规范了章氏晚年思想的发展理路。他早年分别经传时说,《论语》是孔子私家之书,属于解经类传记,不可称经。如今重读《论语》,始知文王作《易》所表现的忧生民如何“生生之道”,唯有孔子的《论语》最能体会而发明之,故“唯孔子为知文王”,亦唯《论语》是与《周易》一脉相承。孔子《论语》的耳顺、绝四等义旨,流衍而为庄子哲学,要“以庄证孔”,然后孔学乃“居然可明”,故《论语》与《庄子》也是一脉相承的。
    因《检论》修订于章太炎幽禁龙泉之时,其述作时间与《微言》相近,故《检论·订孔下》有意思相近的话语。其文曰:
    往时定儒家,莫若孟荀,私以《论语》晻昧。……逼于舆台,去食七日,不起于床,然叹曰:余其未知羑里、匡人之事!……始翫爻象,重籀《论语》诸书,臩然若有寤者。圣人之道,笼罩群有,不亟以辩智为贤。上观《周易》,物类相召,势数相生,足以彰往察来。审度圣人之所忧患,与其卦序所次时物变迁,上考皇世而不缪,百世以俟后生群盗而不惑。洋洋美德乎!诚非孟、荀之所逮闻也。诸所陈说,列于《论语》者,时地异制,人物异训,不以一型锢铸,所谓大道固似不肖也。……道在一贯,持其枢者,忠恕也。……体忠恕者,独有庄周《齐物》之篇,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兹盖老聃之所流传,儒道所以不相舛误,夫何晻昩矣哉?(21)
    章太炎自我反思说,早年以为《论语》的义理幽晦不明,不如《孟子》、《荀子》。晚年重读《周易》、《论语》,始知文王与《周易》之道,诚非孟荀所能体察,唯有孔子及其《论语》才是真正地承袭圣人之道者。圣道是一以贯之的,其中心思想即为孔子的“忠恕”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庄子的《齐物论》篇最能体会和发明“忠恕”之道,而庄子哲学又是“老聃之所流传”,故老庄之学与文王的《周易》、孔子的《论语》是“道通为一”的。
    章太炎在上述两则材料中,表达了一种新的构想,即文王、孔子、老子、庄子及其所代表的著作《周易》、《论语》、《老子》、《庄子》,这些人和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一贯之道是“无我”。章太炎在《微言》及其续篇《菿汉昌言》(以下简称《昌言》)里,反复地申述道:
    无意则我不立。文王、孔子所明一也。(22)
    老以诏孔,其所就为无我;孔以诏颜,其所就为克己。授受不爽如此,而儒者多忽之。(23)
    诸胜义谛,非老子不能言,非仲尼不能受,非颜回无与告也,所谓传正法眼臧者欤?(24)
    仲尼所以告颜回者,亦曰“克己复礼”而已,正本老子义耳。(25)
    庄生传颜氏之儒……此与克己相应者也。……人我与法我同尽,斯谓“克己”。(26)
    文、孔、老、庄,是为域中四圣。(27)
    凡“文王、孔子所明一也”、“老以诏孔,孔以诏颜”、“老子授仲尼”、“仲尼告颜回”、“庄生传颜氏之儒”、“传正法眼臧”等语,呈现了一个文、孔、老、庄等“四圣”的传道脉络,这与韩愈《原道》篇建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的圣人传道谱系近似。孔子与庄子之间有颜回,因颜子无著述传世,故其所处为“闰位”,不列席“四圣”之右。在章太炎看来,文王作《易经》卦爻辞,解说世间法,孔子作《易传》、《论语》诠释《易经》,发明忠恕、克己、绝四等义旨。孔子曾师事周太史老子,他理解的周代文化之“诸胜义谛”,多渊源于老子,然后传授给颜回,再转而由庄子所发挥,故曰:“尽忠恕者,是唯庄生能之。”(28)所谓“无意则我不立”、“人我与法我同尽”,皆为“无我”之意,而“无我”是“四圣”与“四玄”的一贯道体。
    章太炎“域中四圣”的构想,使人联想到魏晋的“三玄”。玄学家尊文王、老子和庄子为圣人,以其代表作《周易》、《老子》和《庄子》为理论基础,深入地探讨了诸如本末有无的关系、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言与意的关系、才与性的关系、声有无哀乐和圣人有情无情等哲学命题,关涉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较之“三玄”,“域中四圣”的圣人谱系多了孔子,经典书目多了《论语》。然魏晋玄学家尊孔子为圣人,老庄则是“上贤亚圣”,何晏、王弼都说“老不及圣”(29),亚圣之老庄不如至圣之孔子。且玄学家大都研究《论语》,何晏有《论语集解》,王弼有《论语释疑》,郭象有《论语隐》、《论语体略》,他们在诠释《论语》和老庄之学时,往往以沟通二者为职志。就此而言,“三玄”实际上已经櫽栝孔子和《论语》,章太炎的“域中四圣”把这一隐含的内容呈显出来,又在孔子与庄子之间增列颜回,说庄子传颜氏之儒,体忠恕之道,旨在强调“域中四圣”的学脉是一以贯之的。基于二者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我们暂且将章太炎集合《周易》、《论语》、《老子》、《庄子》而建构的经典系统称之为“四玄”,著明其乃魏晋“三玄”的扩展版。
    “四玄”是章太炎建立的新经典系统。只要我们突破儒家范围来定义“原典”,就能承认《老子》和《庄子》也具有原典的价值,且在汉唐已被赋予经书名义。实际上,“三玄”就是魏晋玄学家超越儒家经书而建构的新经典系统,玄学其实就是玄学家的“新经学”。三国吴人阚泽说,在汉武帝建立五经博士之前,景帝就“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30),也就是说,黄老之书曾先于五经而被确立为王官经书。《庄子》之称“经”虽在隋唐,然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教徒就赋予《庄子》以常道之经的地位。既然《周易》、《老子》和《庄子》都是经书,也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根据和诠释对象,玄学家又尊老庄为圣人,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三玄”就是与六经相类的经典系统(31)。作为“三玄”扩展版的“四玄”,则是章太炎的经典系统。章氏说:“《老》《易》并称,非始魏晋,太史谈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即《老》《易》并称之端。”(32)他有意地考察了《老子》与《周易》并称的历史,是要为其“四玄”寻找思想史根据。因《周易》与《论语》是一体的,《周易》又与《老子》、《庄子》是一脉的,故《易》、《论》《老》、《庄》就是“道通为一”的。
    我们还可参照唐宋儒者升格“四书”、建立道统的过程(33),来反观章太炎的“四玄”。章太炎的“域中四圣”犹韩愈、朱熹的圣人谱系。如“诸胜谛义,非老子不能言,非仲尼不能受,非颜回无与告也”(34),“庄生传颜氏之儒”、“传正法眼臧”等语,犹圣人道统之授受。章氏根据“四玄”阐发的“无我”、“忠恕”、“克己”、“绝四”等范畴,犹韩愈、周敦颐、张载、二程等揭示的“诚”、“仁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格物致知”等。所谓“犹”,不是说二者的内涵相对等,而是指章太炎在论证“四玄”经典系统时,仿效了唐宋儒者创建四书学的做法,一是建立经典系统的传道脉络,二是阐述经典系统的一贯之道及其道德修养工夫论。比较而言,由韩愈、李翱提出“四书”构想,经周、张、二程等建立宇宙论、本体论和工夫论,至朱熹完成《四书集注》、确立道统谱系,其间亘三百余年,而四书学始成立。章太炎则凭一己之思,为“四玄”建构了“域中四圣”的圣人谱系、“圆成实自性”的道德形而上学、“无我”的一贯道体及忠恕、克己、绝四等道德修养工夫论。因此,参照魏晋“三玄”与唐宋“四书”可知,“四玄”就是章太炎的新经典系统,而“四玄”学是他的新经学。
    章太炎的“四玄”表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改子为经。《论语》是儒家类子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类子书,《周易》则是六经之一;按照阚泽的说法,章太炎通过“改子为经”的方式,将《论》、《老》、《庄》等由子书而升格为经,与《周易》组成一个“经子一体”的经典系统。所谓“经子一体”,如江瑔说的“子中有经,经中有子”(35),即经书与子书、经学与子学相统一。
    其二,“四玄”的建构是维新式的,而非革命式的。所谓“维新式”,指经典系统的重建并未全盘地否定旧经典系统的价值,新是对旧的改良,且有所继承;“革命式”则是以全盘地否定旧经典系统为前提,新与旧相互断裂,没有传承关系。儒经从五经到十三经,乃至段玉裁的“二十一经”,其数目一直在增加,并不因系统的重建而减少,就是因为新系统保留了旧经典。尽管在新系统中,旧经典的重要性有所弱化,如宋明儒重视四书胜过五经,但仍奉五经为确定性的常道。
    “四玄”也不以彻底否定五经为前提。一方面,“四玄”保留了五经中的《周易》,并且还保留了儒家类传记《论语》。另一方面,章太炎在诠释四玄学的同时,也认同儒家经学(古文经学),晚年还倡导读经。章太炎的《訄书》(初刻本、重订本)和《国故论衡》,这两部自成体系、内容丰赡的著作,都没有收录经学论文。《国故论衡》甚至把研究经学的文章收入中卷“文学七篇”之内,体现了以经学为文史之学的观念,取消了经学的独立性。但这种情况在1914年增订的《检论》中改变了。此书独辟一卷,收录经学论文十篇,且遵循《七略》体例来排列儒经次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史书附录之。这是古文经学家的观点。但不可据此就说章太炎晚年回归经学,他只是在建构新经典系统与新经学思想时,特意地保留了传统的经学知识,就像宋明儒者以诠释“四书”为中心,而仍尊五经为确定性常道那般。《昌言》的一段话很能反映这种文化心理,章太炎说:“《易》、《论语》有无我之法,《中庸》多天趣之见,若《孝经》与《大学》、《儒行》、《缁衣》、《表记》、《坊记》,唯取剀切世务,不及玄旨也。”(36)《易》、《论语》栝了“四玄”。在章氏看来,“四玄”是谈玄的哲学著作,阐述“无我”的一贯道体,《孝经》、《大学》等经解类传记和儒家类子书虽有益于世道人心,但却“不及玄旨”,与哲学或道体无关。就像宋儒论形而上的天道性命之理,是以“四书”为文本根据(还有《周易》),五经则附属焉,章太炎的四玄学同样以“四玄”为主,而五经从属之。所以,章太炎晚年主张读经,宣讲《孝经》、《大学》、《儒行》、《丧服》等书的要义,这可解读为认同经学,甚至是主张经学致用,但不能说是“回归经学”。因“回归”颇有“以……为归趋”的意味,然章氏晚年哲学思想的要旨寄寓在“四玄”,而非“不及玄旨”的经学。
    需要说明的是,“改子为经”是中国尊经传统里特有的名词,章太炎崇尚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他用“编丝缀属”释“经”而取消经书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自然不希望“四玄”像儒经那样,获得意识形态上的绝对威权,而禁锢了思想的自由。所以,我们用“改子为经”来描述“四玄”的重建方式,“经”是指“经典”,而非“圣经”,作为经典的“四玄”旨在追求确定性常道,但不以道统或正统自居。事实上,“四玄”虽是经子一体的,但只有《周易》是经书,孔老庄等是诸子,《论语》、《老子》、《庄子》是子书,故“四玄”思想是以诸子学为中心,具有先秦诸子自由的、多元的和开放的性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