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古代秽族与貊族并非同一部族

http://www.newdu.com 2018-10-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满岩 牟岱 参加讨论

    秽貊或作秽貉是古代分布于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秽人和貊人的统称。貊族是东北古代民族之一,族系繁多,分布甚广。貊或称貉,始见于商周之时,春秋时多用“貉”。貊族是一支自先秦以来独立发展的北方民族集团,即“东夷”的一支,居东北方,后来的夫余、高句丽皆属此族。
    秽貊习俗相近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三上次男以及我国学者凌纯声、孙进己等主张把“秽”和“貊”看作两族。对我国古文献仔细区分可以发现,虽然“秽”可以叫作“秽貊”,但不能叫作“貊”;“貊”可以通“秽貊”,但也从不称“秽”。“秽”和“貊”不是单一的统一民族,而是包括多个民族的复合体。根据孙进己《东北历史与地理》分析,秽之名始见于西周,秽或作岁,据《逸周书·王会解》:“正北方稷慎,大尘,秽人前儿”,“肃慎、秽人、良夷”。早在周初,秽人即居住于周之北,周封箕子于箕氏朝鲜,箕子进而统治秽人和乐浪人。秽人的最初分布范围,北起松花江流域上游,东南到朝鲜半岛北部。从考古学上看,秽文化属于西团山文化,受到中原龙山文化影响,这一文化的上限达到西周,进一步证明秽人早在西周时期就居住在东北地区。
    《说文》豸部:“貉,北方豸种”,可知“貉”为种族之称。《史记·匈奴传》注:“豸在东北方,三韩之属皆貊类也。”从貉(貊)族的分布情况来看,殷周时期分布在山东半岛至北方的广大地区。《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有些则退据燕之东北方,即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如后世所称“小水貊”“梁貊”等。貊族系的分布范围大约东到农安、辽源,西到通榆、沈阳,南到本溪、丹东,北到齐齐哈尔,其东为秽,西为东胡,南为东夷。可见,貊族与秽族不是同一民族。只是由于两族居住地相邻,语言习俗相近,政治关系密切,接触频繁,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渐合称秽貊,或秽貉连称,两个民族趋于融合。后来,秽、貊都臣属于夫余、高句丽,夫余、高句丽原本也是秽貊的一部分。
    貊族原属东夷部族
    《孟子·告子下》曰:“子之道,貉道也。”赵歧《后汉书》注:“貊,夷貊之人在荒服者也。”朱熹《集注》:“貉,北方夷狄之国名也。”《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九貉,指貉族的各个部落。貊族应是一支自先秦以来独立发展的北方民族集团,即“东夷”的一支。据翦伯赞考证,包括貊在内的先秦“东夷”,原来主要居住在山东半岛和环渤海沿岸,是一支从殷族分化出来的民族。自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燕国大将秦开东拓以后,大批北方貊族迁入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形成环渤海的东夷文化圈。山东省寿光县纪侯台下出土的“己侯貉子簋”,铭文中即有“王令土(馈)貉子鹿三”等记载。作为东夷系的部族集团,周灭殷纣之际,貊族被周人逼迫,一部分迁徙到辽东半岛,分居鸭绿江上游和辉发河一带,周人称之为“发人”。《史记·五帝本纪》载:“北山戎、发、息慎。”这里的“发”就是东北地区的貊人,郭沫若释“发即貊也”,从地理上看,先秦的“北发”正是古辽东“貊族”北部。
    此外,《左传》昭公九年载:“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林沄根据“陈璋壶”中铭文进一步考证,认为先秦文献中的“亳”与“貊”相通,“燕亳”应即“燕貊”。王绵厚认为“商周北土”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很可能有应属“燕亳”即“燕貊”的遗存。西周时期,燕国建立以后,燕文化向燕山以北和辽西、辽东不断推进,将较先进的文化带入该地区,同时也使原来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北方之“亳”(貊)不断向辽东和鸭绿江流域迁移,并与当地土著山地民族结合,成为貊族另外一支族源。
    貊族文化种类繁多
    古貊族的具体位置大体以辽东半岛为中心,以辽河为纵轴线,主要分布于辽河以东的东北南部,环黄海、渤海,纵深千里,并以鸭绿江、浑江、太子河和浑河流域为中心,含朝鲜半岛北部、长白山和龙岗山脉以南地区。在地区和时间、文化内涵上,与貊系比较相当的文化有白金宝汉书下层文化和望海屯汉书下层文化、农安田家坨子类型、康平顺山屯类型、高台山新乐上层类型、马城子文化类型、东辽河流域诸文化类型。
    即使在同一“貊”系中,文化上也存在微观差别。例如,地处千山山脉以南辽东半岛南部的貊系,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接,其文化明显受山东半岛“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影响,反映出环黄海、渤海两岸古代东夷文化圈一些共同因素。“貊”系北缘的长白山南余脉吉林龙岗山脉以北的辉发河、柳河一带,由于地近松花江流域的秽系“西团山文化”,具有西团山文化的特征,出土的三足器和土坑竖穴墓等,明显受到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和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燕亳)”的影响。
    辽东貊系文化则以“积石墓”“石棚”“盖石墓”“石棺墓”(含青铜短剑)为代表,其青铜文化具有强烈的土著性质,自身特点鲜明,早期以太子河上游“庙后山类型”、太子河两岸“马城子文化”为典型,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其分支辽西“魏营子类型”、山东半岛“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联系密切。以“积石墓”“石棚”“盖石墓”“石棺墓”等为代表的“灵石文化”,分别属于新石器末期至青铜时代,是从山东诸部族中传播而来的一种墓制形式。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大约相当于夏商时代。广泛分布于辽河中上游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其时代为“先商”,应为文献中的“燕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其后来的分支辽西魏营子文化类型是早中期燕亳文化,西周初期吸纳燕文化的进步因素后,发展成更为成熟的燕亳文化。直到西周末和春秋初期,燕亳文化才让位于“北狄”或“山戎”系统的辽西“东胡”文化和“山戎”文化。曾经强盛一时的燕亳方国,其部分居民被迫流迁至辽东,融入辽东貊等族系的青铜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考古遗存反映貊族文化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镇的团山遗址应为貊族居住遗存,在遗址内发现大量夹砂黑、黑褐、红褐色陶残片。其中,陶器残片有豆、罐、盆、网坠、纺轮;石器有斧、刀等。地表遗物中还有陶器的器耳,这些器耳形制多样,有柱形、鸡冠形、舌形、环形等,尤以环耳居多,一种鸡冠耳呈窄长条形,上饰一排戳点纹,状如水饺。这说明,戳点纹是当时人们喜爱的纹饰,反映了辽北东部山区原始貊族刀耕火种的生活。
    笔者对辽东、辽西两大文化区域的分界线——医巫闾山山脉上的义县大榆树堡乡上大峪村老墙山城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此山城恰恰体现了辽东貊族、辽西燕亳两大文化的共性:该山城依山而筑,随险就势,四周为悬崖峭壁,由自然石修筑而成平面长方形,周长约600米。山城脚下有一巨型石棚,城上、城下各有一直径约为一米五的石碾,山城南垣有石砌山门,为“干插石”筑法。山城中央有石厦形式的石棚,有火烧痕迹,应为做饭之处。山顶有长方形、圆形蓄水池一大一小两个,蓄水池上刻有梅花印记(符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先民盛行占卜迷信活动特征),房屋旧址多处,山城上散落大量灰色、红褐、黄褐陶片及红瓦片、铁物,还发现了忍冬纹瓦当、装饰砖等。青铜时期的辽宁地区文化,应以辽西地区的燕亳(燕貊)最为发达,并对辽东貊族乃至整个貊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