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自小受家庭熏陶,成为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毕业于德国埃尔兰根大学,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创立了有机化学、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所以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肥料工业之父”。1873年,李比希在慕尼黑逝世。 人物简介 李比希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李比希1803年5月12日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Darnistadt)一个经营药物、染料及化学试剂的小商人家庭。儿童时代,李比希随父亲制造过家庭药物和涂料,后来又当过药剂师的徒弟。少年时代的李比希对当时德国学校正规化、公式化一套的陈旧教育感到乏味,但却酷爱阅读化学书籍和动手做化学试验。 1820年在波恩大学学习,上了大学他来到了波恩,进入埃尔兰根大学并于1822年取得博士学位。当时中欧处于反动时期,李比希由于持有自由派的观点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被通缉。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到了巴黎,在那里得到德国科学界泰斗洪堡的帮助和推荐到盖吕萨克的实验室工作。1824年完成了一系列雷酸化合物的研究。此时韦勒正在研究氰化物。他们分别写的文章同时在盖吕萨克主编的杂志上发表,盖吕萨克指出这两类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这是化学家首次发现不同化合物具有同样的分子式,从此诞生了“同分异构体”这个名词。同时也以此为契机与韦勒成为终生不渝的密友。从这一年开始他在一个叫吉森的小城的大学里教书,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李比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有机化学。 1873年4月18日卒于慕尼黑。 李比希发现溴元素 李比希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如果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波拉德,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而且,他还把瓶子上的标签揭了下来,用镜框装上,挂在床头,不但自己看,还给朋友们看。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李比希三大学说 1.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料。 2.归还律学说:只有用矿质肥料讲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给土壤,就能保住土壤的肥力。 3.最小养分定律:植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于最小的养分因子。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是指认为无机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养分的学说。李比希认为,矿物质是营养植物的基本成分,进入植物体内的矿物质为植物生长和形成产量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而腐殖质是在有了植物以后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出现在地球上的,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最小养分律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李比希认为作物产量主要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小养分补充的程度。 人物评价 李比希 李比希的一生,就是这样热情地不断开拓着新的研究领域,并始终注意把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他这种自始至终永不衰竭的热情和精力,主要来自于他对祖国科学和工业振兴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来自于他对真理的执着的追求。 正如 1936 年一位科学家在哈佛艺术和科学 300 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化学思想对生物学的影响是由于李比希的天才所致,它开创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光辉历程。李比希的强烈愿望是要看到化学为动物生理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的服务,这种愿望也指导着他自己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