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 都市人类从起步阶段至今,不断在实践中梳理并完善着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在适应中国这一特殊环境之下孕育的都市人类学,凸显了自身的研究特色。一是不断探索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关心学科的发展;二是对城市人群包括城市本土居民、农民工、失地农民、新移民、跨国移民、少数民族等的研究;三是关于乡村都市化的研究,及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较有创建性的“钟摆理论”与“二元社区”的理论阐释;四是关注都市化进程中包括贫困、艾滋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1.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在中国都市人类学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展了比较全面的对都市人类学的认识研究,包括都市人类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都市人类学研究在国外》[11]清晰地论述了西方都市人类学形成的背景、研究方法与内容,并细致地梳理了都市人类学发展至90年代在世界各国开展的情况,就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提出了评价与展望。任一飞、李彬二人在1994年对起步阶段的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做了分析,认为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主流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并认为中国的都市人类学毕竟还是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理论基础的薄弱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12]阮西湖指出都市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民族关系、农村-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结构、适应与拒绝、民族志、多元文化一共六个方面。[13]李德洙在《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14]中就都市人类学的四个研究议题:城市社会文化与涵化问题;文化社区与社会和谐关系研究;城市中跨文化现象和跨文化研究;建设陆地边疆城市与民族地区现代化研究等。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迁,这给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带来了良好的资源与机会。针对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人类学关于“村落集镇化,集镇市镇化,大城市大都市化,大众城市国际化”的阶梯都市化理论及对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丹东模式、藏南模式等实践范型的研究,逐渐被其他相关学科和决策机构所认可、采纳。[15] 笔者在《现代都市人类学》一书中,将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五类:一是城市中乡村移民的研究;二是都市问题研究;三是传统人类学方法怎样运用到城市研究中;四是族群与族群关系研究;五是都市化比较研究。[1](P7~19)总而言之,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议题是多元化的,但起步时期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多围绕都市的民族关系、民族迁移、民族社区等民族现象与问题展开,且研究的专题多是在人类学传统研究话题基础上的探讨。但都市人类学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并未过时,笔者强调:基础理论研究、都市人类学方法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今后继续开展对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即城市多元文化的研究。通过开展城市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显示出各个城市文化的特色。另外,城市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也很重要。过去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多组织专题研究,可考虑把城市民族关系作为都市人类学学会某一年会的主题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16](P8)笔者在2004年进而提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态”,指的是伴随城市化而聚集到城市的各个文化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系统一道平等地享有生存、传播、弘扬和发展的权利与自由。其表现出的是城市多元文化的和谐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在选择、认同、创造文化方面的权利与自由。[17](P17) 都市人类学针对方法论的探讨方面,将研究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小规模研究(SmallScale)、个案研究(Case Study)和较大规模的研究(LargeStudy)。小规模研究是指对个人生活史、社会联系(如在小酒店、购物中心、机场、海滩、节日、帮团等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情况)、居民居住区(如邻居、活动住居集中地、公寓、退休者住宅等),以及学习和工作场所(如工厂、流水作业车间、学校等)等的研究。个案研究则指对某一族群或社区的定位研究。较大规模的研究指在对某个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多民族杂居社区研究、地区性研究、全国性研究,以及一般性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如都市中的社会网络、作为现代推动力量的本地化和族群性、宏观和微观研究方法的一体化、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分层模式的方法论问题)等等。[18](P96~97)杨候第、阮西湖针对中国都市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提出社区研究最为重要的几点:一是文化社区应以历史形成,或自然形成为原则,不宜人为划定;二是在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旗帜下,提倡团结、尊重、了解和宽容;三是社区服务是市政服务机构的一个分支;四是社区教育。[3](P6)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于1996年8月汇编出版的《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所开启的“边疆城市”的研究课题是一个集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开拓性研究领域,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张继焦对都市人类学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他的《都市人类学分析方法的演进与创新》[19]认为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应是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研究。他在《国际都市人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中指出,都市与乡村相比,地域范围更大,人口众多且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异质性也更高,因此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不仅要沿袭人类学的传统调查方法,还需要寻求传统调查方法之上的突破。为了全面探讨都市中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受过“曼彻斯特学派”——葛拉克曼及其学生训练或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创立了“情境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等新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的时间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也使都市人类学对复杂的都市社会研究更上一个台阶。[20](P88)他还指出,中国的都市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都市化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张继焦曾对世界性的都市化发表看法,认为都市的诱惑是世界性的。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都市的兴起和发展,多受国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农民移居或前往都市工作,追求高薪工作和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相当于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谋生。要了解移居者适应问题,必须解释清楚下列基本问题:乡民的价值观、古老的亲族和社会关系在都市中如何转变,等等。[18](P99~100) 任何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学科才能永葆青春,才能更好地发挥本身的作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学者们过分注重学科的应用,以致忽略了学科的理论探讨,进而限制了人类学的进一步应用。所以,中国人类学要想在新的世纪更有作为,就必须在坚持应用传统的同时,加强学科的理论研究。也唯有如此,方可造出更全面的应用性格。[15]都市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也是以应用性为学科性格的,应用性研究也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终极指向,同时都市人类学也在平衡着理论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双系并行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