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质量,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攻坚之战”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对于社会文明和改革红利有着同样的诉求。但是鉴于区域发展差距的客观现实,目前,一些居民还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普惠利益。不可否认,民族地区有其自身发展条件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与东部地区大体平衡外,大部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虽然各区域从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了变革,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区域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各方面条件的积累。到目前为止,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广大农牧区及边远山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里还没有形成健康发展现代经济的条件和氛围。这些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要素的积累,还需要现代发展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积累。此外,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难度大,人口及经济活动的密集度偏低,所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除了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方面的差距外,还表现在作为微观经济活动重要载体的居民和农户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区域间诸方面差距的形成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现实中这种差距仍趋于扩大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其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作为带动这一增长的领头羊,东部地区由于较早地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对外开放力度强、范围广,其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市场等发展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基本完成了改制转轨,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与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处于有利地位,在商品和要素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大力倾斜,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东部地区仍将获得更优势的发展空间。近几十年来,民族地区也在不断发展,但在规模和速度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赶上东部地区。即使今后民族地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但由于其基数低、规模小,在绝对量方面的差距也很难在短期内缩小。认识差距问题时要用辩证的眼光,既不能只看到差距而忽视发展,又不可盲目乐观,认为在短期内就能缩小差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