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皇权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是两种相互关联的社会思潮。皇权主义思潮从德川幕府末期已开始萌芽。由于尊王倒幕运动的需要,皇权意识在后期水户学“尊王攘夷”的大力宣扬下得到强化。天皇被宣扬为天神的后代,从而本身具有了神性。在“家族国家观”意识驱使下,政治家、思想家们往往将“忠君”与“爱国”紧密联系。同时,思想界对天皇的对内对外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与皇权主义思潮紧密联系的是错综复杂的民族主义思潮。维新前后随着列强压迫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日本有识之士意识到应当打破藩际之间的藩篱,让全民族团结在一个中心即天皇周围,组建统一的民族国家,传统的“爱藩”情怀逐渐向“爱国”意识转变。在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的基础上,与西方列强抗争的民族独立思潮也迅速崛起,主张彻底摆脱列强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内政外交等各方面事务。同时产生了民族平等意识,一方面要求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另一方面也主张平等对待亚洲各国。之后思想界提出亚洲联合对抗欧美的主张,民族平等意识呈现变异。民族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便是民族扩张主义。其思想逻辑沿着几套理论逐渐展开:一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理论的受容与宣传;二是实力外交与国权至上;三是日本已具备双重国际地位,对西方摆脱了“被食者”地位,在亚洲成了“食他者”;四是亚洲各国落后,日本应充当“救世主”去拯救它们等。民族扩张主义的泛滥,迅速掩盖了前两种民族意识的合理性而成为日本社会主流意识,对日本军国主义向亚洲发动侵略扩张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思潮的萌发 随着明治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处境反而日益恶化,社会对劳动者人文关怀的愈益加深,改革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思想萌发。思想家们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总体目标,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实及其产生根源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出了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劳动人民政治权利的思想,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社会主义者也普遍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思潮尽管尚不成熟,但对日本工人运动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萌芽有所影响。 日本明治时期各种思潮对社会演变的作用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将各种社会思潮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方向引导,同时又尽力防范各种思潮的负面弊端,确是发人深省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命题。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明治时期社会思潮及其历史影响研究”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