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家之政》簡11-13云: 公曰:“然,邦 ![]() ![]() ![]() ![]() ![]() ![]() ![]() ![]() ![]() ![]() ![]() ![]() ![]() ![]() 其中“新則折, ![]() ![]() ![]() 網友ee發帖指出,“折”宜如字讀,句意為“新的容易折斷,故舊的容易依傅、粘合”。[2] 蕭旭先生則將“折”讀為“逝”,意謂“新人則易離去,故人則易親附”,並引《晏子春秋》“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御覽》卷689、907引《古豔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等為證。[3] 網友羅小虎將“折”讀為“悊”,“敬重”之義,將“ ![]() 網友哇那主張將“ ![]() 謹案,網友哇那讀“ ![]() ![]() 又案,“折”或可如字讀,閩南方言“折”有“使撓曲”、“摺疊”的意思,又可以稱“拗”。《尉繚子·制談》“將已鼓而士卒相囂,拗矢、折矛、抱戟利後發”,[8]《玉篇》“拗,拗折也”,[9]《廣韻》“拗,手拉”。[10]這裡,《尉繚子》、《玉篇》的說法,更為我們所重視:將毛毯、皮革、紙張、布衣等“摺﹙“褶”或“折”﹚疊”為幾層,云“折做幾折”或“拗做幾拗”。是以知,簡文“新則折,故則補”意“國家初創的法度、禮儀,猶如初作成的新衣一般,需要撓曲、折疊,好心安置維護;一旦變成舊衣,則需要縫製補碇,拾遺補缺”。國家新制定的法度、禮儀,是根據其時的風俗、國情,斟酌損益,以完成的。可以說,最符合當時的需要。但是,時間一久,便會有一些規定,不符合需要,則做些修正、訂補。 放在整個段落中來看,公的問題是“要讓邦家長久,邦家之政的哪些方面需要厚、哪些方面需要薄、哪些方面需要𤊸、哪些方面需要彰”;“厚”、“薄”,“𤊸”、“彰”應是兩組相對的概念。整理者以為“𤊸”是“滅”字的誤寫,或許可以直接視作“減損”之“減”。孔子的回答首先引用了諺語,緊跟著“始起得曲,直者皆曲;始起得直,曲者皆直”是解釋諺語的前半句,也就是為什麼“新則製”,因為起始之時所“制作”的禮樂制度,直接決定邦家後來的走向是曲、是直。再者,“前人□□□其則,無𤊸無彰,具處其 ![]() ![]() (本次參加戰國竹簡研讀會者有:黃人二、周建邦、董露露、殷文超、石光澤、童超、高凱文,本文由黃人二、童超執筆。)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11月第1版,第125頁。 [2] 簡帛論壇——主題:“清華八《邦家之政》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18年11月1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76。 [3] 蕭旭:《清華簡(八)<邦家之政>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8年11月21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29。 [4] 簡帛論壇——主題:“清華八《邦家之政》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18年11月2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76&page=4。 [5] 簡帛論壇——主題:“清華八《邦家之政》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18年11月2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76&page=4。 [6] 案:“故衣”,即舊衣服,見於《史記·外戚世家》“於是帝乃詔使邢夫人衣故衣”、《漢書·朱買臣傳》“買臣衣故衣”等;又《後漢書》“斂以時服,皆以故衣,無更裁制”,“更裁制”即“另外裁製”,即作新衣。 [7] 案:《說文》“裁,制衣也”、“製,裁衣也”,典籍中用為“裁衣”義的“制”、“製”通用無別。 [8] 武經七書本《尉繚子》,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第1版,第5頁。 [9]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古代字書輯刊),1987年7月第1版,第32頁。 [10] 周祖謨:《廣韻校本(附:廣韻四聲韻字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音韻學叢書),2011年2月第4版,第302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11月22日01: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