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沿海地图,编号为:平图020868。地图为纸本彩绘,55.5×1648.5厘米。图上未发现图题,收藏单位将其定名为“沿海岸长图”。[①]地图描绘了中国大部分海岸线与濒临海洋,其中重点表示了台湾、澎湖等沿海岛屿,在清代沿海地图中相当独特,反映了清代前期黄叔璥等士大夫对沿海地理形势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卷首、卷尾均题写大段文字题跋,内容比较丰富,透露出关于黄叔璥及其家族的众多信息。故此,本文在对此图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此图的内容、风格、绘制年代、作者以及大兴黄氏家族兴衰与婚姻等问题进行勾陈,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地图的内容与绘制特点 此图所绘制范围南起暹罗交界,自右向左呈“一”字式展开,北至辽宁葫芦岛,囊括了中国大部分海岸线。受长卷载体的限制,并不体现实际方位,而是以陆地始终为下方,近海和岛屿在上方的视角,所以方向随地域的变化而转变。岛屿、港汊和沿岸的山峦是此图描绘的重点,岛屿亦多描绘成山形,其特征被夸张式地凸显出来。图上的景物方向并不一致,陆地沿海地区,尤其是山峦,多被绘为倒置;岛屿则有两种方位表现方法,一种为正置,如下图中的台湾岛和金门岛;一种则为侧置,如图中的澎湖岛等。海岛所绘成的山形和方向,往往可以连成一线,这是从航路中心点审视的结果。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为确定航线,多需要通过沿途沿岸的山峦和岛屿等景物进行参照与校正,所以岛屿和山峦多绘制其侧面的形制,以符合在海上目测的形象。图中的澎湖岛被画成与南北航线垂直的方向,亦暗示其位于从大陆通往台湾的东西航线上。这一点与章巽所藏《古航海图》及耶鲁大学所藏《清代东南洋航海图》非常类似。[②]同时,也为了导航眺望的方便,所以对实际地理景物进行变形处理,如在本文所附的局部图中,将台湾北部的鸡笼山夸大描绘,画得几乎有台湾岛的一半大。同时,安平、鹿耳门亦被夸张表现。很难肯定此图是可以直接用于实际导航,但其表现方法应该是受到了航海视角的影响。 图上除标注地名外,还有一些文字注记,标记当地的情况,以及一些航海的资料与注意事项等,如在“鸡笼山”(今基隆屿)附近标注“后山放洋,北风至牛血坑十更”;亦标出了“闽广交界”等地理信息;“泉州港口”、“厦门港口”等港汊;“镇海崎尾”、“料罗(湾)”、“围头山”、“崇武(城)”等陆地地标;“金门”、“大窄”、“龙虎”、“东锭”等岛屿。其中“龙虎”应系今福建东山县近海的“龙屿”、“虎屿”二岛,“东锭”应系今东碇岛。 中国古代以长卷“一”字式展示沿海整体形势的地图,目前可以见到者,最早的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图》《郑和航海图》、郑若曾所绘《沿海山沙图》及其衍生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等图、宋应昌所绘《全海图注》。清代前期影响最大的,则是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中所附《沿海全图》及其衍生的众多沿海地图。[③]其中,《海道指南图》《沿海山沙图》《全海图注》方位为海在上,陆地在下;而《郑和航海图》和《沿海全图》则为陆地在上,海在下。一般认为海在上的方位多从军事防御角度着眼,如郑若曾所言:“有图画家,原有二种。有海上而地下者,有地上而海下者,其是非莫辨。若曾以义断之,中国在内近也,四裔在外远也。古今图法皆以远景为上,近景为下;外境为上,内境为下。内夏外夷,万古不易之大分也”[④]。而此图从内容上来看,纯为展示沿海地理形势,并非海防地图,但其方位则与海防图相同,仔细观察其绘制风格,图上的城池,如“金门镇”,绘成立面的城垣形状,与万历年间绘制的《福建海防图》非常相似,可以推测地图绘制过程中很可能参考了明代海防地图或受其影响的后世作品。[⑤]此图总体绘制风格上来看,应不是摹绘上文所提到的几种重要地图,故其史料价值非常重要。 在此图的卷首和卷尾,都各有一段文字注记,兹录于下(原文分行处用“/”标注): 卷首文字为: 曩读王粲《游海赋》,旷然有尘外之思,顾/其所谓“长洲别岛,旗布星峙”之观,不/过登高遐览,遥忆崖略云尔,固未能既[概]/其翔实也。兹得笃斋五丈家藏《海洋图》/观之,见夫台湾介于百岛之间,东连琉球、/日本、吕宋,西接荷兰、安南、西洋大昆/仑,南通苏禄、暹罗诸国,其形势之瑰/琦、水程之远近,靡不历历在目,了如指/掌,皇乎!盛哉!乃亘古埏纮之廓所未/有也。盖自/列圣相承,重熙累洽,声教四讫,浃于/无垠。举凡卉服雕题之众、茹毛饮血/之俦、占星问月之陬、截竹扶桑之域,/莫不来享、来王,故皆可图而按也。五/丈奉/命巡察,既图台湾,载绘此卷,良以海/外有截,带砺攸关,寔视百蛮为保障。/其用意宏远矣,报国深心具见于此,岂/徒侈“长州别岛,旗布星峙”之钜观/已哉?《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余于/是图,窃幸典型之未坠也。矧其家能/忘老成遗矩,而勿什袭珍藏,传为世/守也耶?/乾隆廿有一年岁在丙子六月下浣/静海励宗万题。 卷尾文字为: 笃斋五丈巡台时,画《海洋》《台湾》二图。过吴门,命工装成/巨卷归来,藏之家塾有年矣。乾隆丙子三月,公弃人/世,五月,公犹子筠盟给谏以三金得自贾人手,示余观,/相对慨叹。筠盟嘱余跋,余各跋竟,归之。筠盟谓余曰:/“季父遗泽,不忍听其弃之,亦不欲私弆之也。欲以《台湾/图》归其从弟守谦,世守勿失;以《海洋图》藏之宗祠”。余曰:/“善”!筠盟复请余识其缘起,并二图失而复得,合而复分/之故。余曰:“诺”!爰捻笔挥汗而书于楮尾。时丙子六月十/九日也,衣园居士宗万识于信天庐花下。 二、地图的绘制者与绘制背景 图上没有标注绘制者信息,而在励宗万的题识文字中,提到地图的作者是“笃斋五丈”,林天人认为此人为清初赴台经商的泉州人黄笃斋。[⑥]但从文中提到此人曾“巡台”、“奉命巡察,既图台湾”,显然并非普通商人所能为。卢雪燕则将此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进行比对,根据此二图的收藏记录、装帧形制、绘制技法、摆放顺序与历来编号的因素,推测此二图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励宗万存世其它墨迹对比,确认此两则跋文确为励氏真迹,进而指出此为“最直接,也最关键的证据”,因励宗万之妻为黄叔琳之女,则此图跋文中提到的“笃斋五丈”为黄叔琳之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任巡察台湾御史黄叔璥。在对比此二图笔迹等因素的基础上,卢雪燕指出此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即为跋文中所提到的《海洋图》和《台湾图》。[⑦] 按图上两段文字落款,静海为励宗万籍贯,衣园为其号,信天庐为其室名,与清代著名词臣励宗万情况相符。另外,陈兆仑为励宗万所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有“元配黄一品夫人,黄夫人为昆圃先生讳叔琳女”,其为黄叔琳之婿。[⑧]则可知此图应系巡台御史黄叔璥主持绘制,应以卢雪燕考证为是。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卷尾文字中提到的其“犹子筠盟”,当系黄叔璥之侄,其长兄黄叔琳之子黄登贤。黄登贤字筠盟,又字云门,于雍正二年(1724)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兵部尚书等职。《海洋图》励宗万题跋中提到登贤为“给谏”,从黄登贤的经历来看,他于乾隆十一年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十八年转吏科给事中,十九年任刑科掌印给事中,二十三年时,尚任户科给事中。[⑨]一直担任监察官员之职,而励宗万题跋的落款时间恰为乾隆二十一年,亦可为一证。 从励宗万的题跋可知:黄叔璥在巡察台湾时,绘制了两幅地图:《海洋图》和《台湾图》,他所题跋的,也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幅地图,就是其中的《海洋图》。这幅地图曾流落于商人之手,乾隆丙子(二十一年,1756)三月,黄叔璥去世。五月,黄登贤从商人手中买回,延请励宗万题写跋文,励宗万题跋之后,黄登贤计划将其叔父所绘的这两幅地图分开收藏,《台湾图》由登贤堂弟守谨保存,《海洋图》则藏于宗祠。信天庐为励宗万书斋之号,可见黄登贤是携此图赴宗万之府邸邀其题跋的。另据黄叔璥所著《南征记程》,守谦即黄叔璥之子。[⑩] 按黄叔璥在台湾时,多次提到使用地图来审视台湾的山川,如“台地负山面海,诸山似皆西向,《皇舆图》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后有闽人云:‘台山发轫于福州鼓山,自闽安镇官塘山、白犬山过脉至鸡笼山,故皆南北峙立。往来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为指南,此乃郡治祖山也。淡水北山、朝山与烽火门相对’”[11]。从这段表述,我们也能看出,黄叔璥已经认识到鸡笼山在中国与日本、琉球之间航程上的重要性。所以在《海洋图》上,将鸡笼山夸张描绘,以凸显其重要性。而据《南征记程》,黄叔璥赴台,亦是取道厦门出海,五月十三日登舟,泊浯屿。十四日,经东椗。十五日,回泊大担亹。二十日,从小担放洋。二十四日,午过金门,晚泊烈屿。二十五日,收泊大担。二十九日晚,泊金鸡澳,东北望澎湖。六月初一日,由将军澳经西吉出洋。初二日午,进鹿耳门。[12]这也是清代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重要航线,所以在《海洋图》上,对沿途岛屿多加描绘,亦将鹿耳门、安平镇夸张显示。 黄叔璥是清代收复台湾后首任巡台御史,此图及题跋文字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清代前期中国沿海形势、航海事业,以及海图绘制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同时,《海洋图》对于考订黄叔璥及大兴黄氏家族若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特厘清于下。 三、黄叔璥的生卒年 黄叔璥并非高官显宦,所以生平资料并不十分清晰。据《北学编》记载,“先生名叔璥,字玉圃……晚号笃斋,以自朂云。初,康熙己丑成进士,由太常博士迁户部云南司主事,调吏部文选司,迁稽勋员外,再调文选,以荐擢湖广道御史。……时久停御史巡边海之制,上以台湾乱初定,特遣先生往视之。至,则翦余孽,释胁从,反侧遂安。雍正元年,任满,特留一年,命以所行事告后任。先生为列海疆十要。既还京,怨家以蜚语中之,遂落职。乾隆初,起河南开归道调驿盐粮道。……在豫四年,以母忧归,服除,补江南常镇扬道,遇疾,暂解任,疾已,复原官。又三年,致仕。家居七年,卒,年七十有七”[13]。黄叔璥著述颇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国朝御史题名录》《南征记程》《台海使槎录》《南台旧闻》,系记述其宦涯所历。二、《中州金石考》,系其任职河南期间,在金石碑铭方面所做的研究。三、《广字义》《近思录集朱》,系其编辑、研究理学的著作。[14]另有《既惓录》和《慎终约稿》,但今均已亡佚。[15] 黄叔璥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所以后世研究者多从依其生平事迹进行推测,故其卒年有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间等多种说法,[16]其生年更是模糊不清。从《海洋图》跋文来看,黄叔璥当去世于乾隆二十一年三月无疑。黄叔璥之生平,当可循此卒年厘清。据《北学编》所记,叔璥享年七十七,按当时习俗应系虚岁,则其生年当在康熙十九年(1680)。其生平重要时间节点为:康熙乙丑(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时年虚岁三十。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17]康熙六十一年(1722),为首任巡台御史,时年虚岁四十三。雍正二年(1724),任满返京,途中在浙江,因被控“纵仆骚扰地方”,与其长兄浙江巡抚黄叔琳一共被劾,官职被免,时年虚岁四十五。[18]乾隆元年(1736)二月,任河南开归道,时年虚岁四十七。[19]其丁母忧归家之年,根据其长兄黄叔琳相关资料来看,当系乾隆四年(1739),时年虚岁五十。服除为乾隆七年(1742),时年虚岁五十三。[20]乾隆十五年(1750)致仕,时年虚岁七十一。家居七年,于二十一年(1756)去世。 四、大兴黄氏科举世家的兴衰原因 黄叔璥兄弟五人俱中举为官,其兄叔琳及侄登贤都位列高官,所以其家族在清代前期颇具名声。但究其家族之兴,却并非靠叔琳一辈突然兴起,而是有长期的科举传统,而且受明清易代影响颇大,特分析如下。 黄叔琳兄弟的父亲,据方苞记述为:“黄公江南徽州歙县程氏子也,父讳伯起,以妻柳氏女弟归大兴黄中丞。国初,黄巡抚宁夏,往依焉,署郿县令。柳氏殁,黄以妹继室。罢官,与中丞同归京师。复有事于陕,归至潼关,舟人利其赍,夜半戕而沉诸河,时公九岁。黄氏寻卒,中丞之弟殿中宿卫讳尔悟无子,因抚焉,敎育不异所生。公少为名诸生,不遇,就敎职”[21]。按方文中黄中丞即黄尔悟之兄黄尔性,清代典籍中所记黄叔琳家族,皆谓其为顺天大兴人士,方苞亦曰黄尔性为大兴人。但根据王士禛为黄尔悟所作墓志铭,“其先青州乐安人,始祖以军功官盖州卫百户,隶籍焉。数传至廷美,有二子,伯良荫,万历己酉举人,知蔚州;仲善荫,公考也……公之少也,值明季丧乱,流寓登州之宁海,又徙济南,始授书。中丞初仕为汉中府通判,公侍父就养。国初,中丞以抚定宁夏功,世祖章皇帝特简陕西巡抚,已而选内外大臣子弟补环卫,公与焉,寻出为沅州同知,年才十九,至,即摄州事……丁父艰,服阙,补同治无为州”[22]。由王文可知,黄氏祖籍青州乐安,明代时随军迁到辽东盖州卫,世袭武官。至少从黄尔性兄弟父亲一辈,就开始走上科举之路。天启元年后金占领辽东后,举家逃到山东宁海州和济南。 黄氏在明清之际的乱世中能够重新兴盛,是由于黄尔性入仕清朝,他于顺治元年任靖边道,二年署理宁夏巡抚,四年巡抚陕西,一举成为一方大员。[23]根据《光绪永平府志》和《盛京通志》的记载,黄尔性曾为设在永平府的辽学贡生。[24]永平府辽学一共有贡生104人,其中位至督抚者就有赵廷臣、白秉真、林天擎、黄尔性4人,此四人均在顺治朝担任督抚之职,其中林天擎于顺治二年以贡生知蒲州,[25]黄尔性在顺治元年就担任了靖边道。按永平府辽学开办于顺治元年,[26]则黄尔性应是清廷入关后即投靠了清廷,旋即授官,参与追击大顺军、平定陕西等战事。可见在清入关之初,面对广大的明朝国土和众多的人口,急需文武官员,尤其是汉人官员,而自天命时期以来,辽东汉人就已逐渐成为后金朝廷中的重要成员,满洲亲贵将其看作可以依靠的力量。黄尔性本系辽人,虽逃到山东,且明代山东与辽东关系特殊,二地跨海交流相当密迩,其亲族中或有在清廷任职者,故其成为清廷急需的可靠人才,予以重用,成就其家族兴起的基础。 根据《孔氏大宗支谱》记载,第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的第三任夫人黄氏系“大兴人,陕西巡抚黄尔性孙女,福建长汀知县华实第八女”[27],考之《福建通志》,确有长汀县知县为黄华实,盖州人,监生。[28]则黄尔性有子名黄华实。黄尔性任高官后,亦提拔子弟与姻亲,其弟黄尔悟由宿卫而任沅州与无为州同知,姻亲程伯起亦被其拔为郿县县令,其子黄华实监生出身,任福建长汀知县。其侄黄华蕃亦任大城县教谕。[29]可见虽然黄尔性曾任巡抚,但其子弟未能中举,故无法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直到黄叔琳兄弟五子登科,才成就大兴黄氏之名。 黄华蕃共有五子三女,儿子按长幼次序为黄叔琳、黄叔琬、黄叔琪、黄叔璥和黄叔瑄,女儿名字史无明载。据杨椿为黄华蕃夫人吴氏所撰墓志铭可知,黄华蕃有妻吴氏与妾袁氏,其中黄叔瑄与一位嫁给魏氏的女儿系袁夫人所生,其余皆为正妻吴夫人所出。在《国朝先正事略》、黄华蕃与吴氏墓志铭中均记黄叔璥排行第四。[30]而励宗万在于黄登贤往还的两篇题跋中均称其为五丈,言之凿凿,所以黄叔璥排行第五,在其亲友中当为常识。又《南征记程》中黄叔璥自述离京时,与内兄刘体仁、大兄、二兄、六弟等相聚。[31]所以很可能其间有夭折之男,《南征记程》中之“六弟”应系第五子黄叔瑄。 黄华蕃五子中,除叔璥外,叔琳于乾隆三十年中进士,官至侍郎、巡抚;叔琬于四十八年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叔琪于四十四年中举,官至宁国知府;叔瑄于五十二年中举,任行唐县教谕。[32]是康熙、雍正时期顺天地区著名的科举家族。叔琳兄弟的子侄辈除黄登贤之外,叔琳次子登谷亦于乾隆元年中进士,官至平阳知府。[33]黄叔琪有六子,其中长子元帱中举,五子鹤龄中进士。[34]另根据《南征记程》,黄叔璥有侄黄讷,根据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濬所奏题本,黄讷时任商河县知县,亦非黄叔琳之子。[35] 根据上面的梳理,可以发现,从明代万历时期开始,黄氏就已将科举作为家族主要上升渠道所系,迭代有科举入仕者,并在学术方面多有造诣,黄尔悟即“素熟三《传》,著有《左传汇纪》《公谷合纂》等书”,并以此教授叔琳兄弟,黄叔琳、叔璥均多有著述,为时所重。体现出科举儒学世家的价值取向。 五、大兴黄氏的婚姻圈 从《海洋图》上励宗万的两段跋文,可以看出,黄励两家既为婚姻,黄登贤与励宗万两人年龄相近,又大部分时间都在京为官,过从颇密,亦在情理之中。所以,励宗万去世后,其长子励守谦“将奉公柩与黄夫人合窆,而驰书其舅黄云门登贤,乞余(陈兆仑)为志,并为之铭”[36]。从《海洋图》题跋文字,也可看出励宗万与黄登贤,乃至大兴黄氏一门关系之密切。正因为两家之密切关系,所以虽然同为《四库全书》的重要献书人,[37]大兴黄氏所撰之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录黄叔璥撰写著作有:《南征纪程》《台海使槎录》《南台旧闻》《中州金石考》《广字义》等,[38]黄叔琳撰写著作有:《砚北易钞》《诗统说》《周礼节训》《夏小正注》《宋元春秋解提要》《史通训故补》《砚北杂录》《砚北丛录》《文心雕龙辑注》等。[39]其中黄叔璥所撰《南征纪程》《台海使槎录》与黄叔琳所撰《砚北易钞》《周礼节训》《夏小正注》《史通训故补》《砚北杂录》《砚北丛录》俱取自“编修励守谦家藏本”。黄叔琳、黄登贤父子均为藏书名家,黄登贤自无不收藏父叔著作之理。究其原因,当系黄登贤为避嫌疑,也希望父叔的著作能够顺利列入《四库全书》,遂由其外甥励守谦进呈,亦可见两家关系之密切。 从大兴黄氏与静海励氏之间的关系,亦可见黄氏婚娅的一些趋向。正是因为大兴黄氏家族以科举、儒学为根基,所以虽然黄尔性在清初参与经略宁夏、陕西等地,但从其家族婚姻来看,似还是多以儒学世家为对象。黄尔性之妻为柳氏,家世不详。其妹嫁于程伯起。黄尔悟之妻为李应选之女,李应选为明天启乙丑进士,湖广江夏人,曾任靖边道。[40]黄叔琳首任妻子之父为冯云啸,代州人,康熙丙辰(十五年,167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第二妻子之父为周廷适,原籍山西,徙居天津,任武昌知府。第三任妻子之父为周廷适弟廷豫,候选主事。[41] 叔琳子侄辈亦是如此,如黄叔琳的女儿,其一嫁给励宗万,另一嫁给“同县丁巳进士原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温君葆经”[42]。据《内阁故事》,温葆经为温而逊之子,曾任知府之职。[43]温而逊为直隶宣化人,出身“大兴例贡”,历任贵州毕节知县、江南滁州知州、四川达州知州、江南太仓州知州、苏州知府、湖南岳常醴道、山西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等职。[44]值得注意的是,黄氏与曲阜孔府有两代姻亲,黄华实八女嫁予衍圣公孔毓圻,而黄登贤之妻则是“曲阜孔夫人,袭封衍圣公谥恭悫女”[45],即孔毓圻之女。 黄叔璥亦如此,其姻亲何国宗为学术世家,[46]何国宗亦大兴人士,出身天文世家,其家族自康熙六年(1667)至道光十八年(1838)的172年间有七代二十余人先后在钦天监任职。其父何君锡自康熙十年(1671)至五十三年(1714)间任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何国宗于康熙五十一年赐进士,入翰林院,与其弟何国柱遂康熙帝入避暑山庄学习算法,并在宫廷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理天文知识。何国宗还参与了《律历渊源》《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的编绘工作。雍正三年,何国宗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河东河道总督、礼部侍郎等官。乾隆二十七年致仕,三十一年去世。[47]其兄何国柱、其弟何国栋都是历数专家,在朝供职。[48] 另外,可以看出其婚姻对象以同乡为多,如何国宗、温而逊、励廷仪都系直隶人士,前两位还都是大兴同县(温而逊应系宣化人,在大兴为贡生,但亦可援同乡之例),武廷适亦徙居天津,这也是大兴黄氏婚姻圈的一个重要倾向。 结语 励宗万跋黄叔璥《海洋图》,不仅保存了台湾等沿海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透露出大兴黄氏诸多史迹。大兴黄氏本出自辽东武职世家,但自万历年间就开始有子弟中举,至乾隆时期百余年代有科举入仕者,成为顺天地区著名的科举家族,其家世界以业儒为本,亦与科举文化世家通婚以互通声气,反映了清代前期华北地区士人家族的价值取向。 作者:孙靖国,原刊于《安徽史学》2018年第3期。 [①]林天人主编:《河岳海疆:院藏古舆图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版,第174-177、187页。 [②]参见朱鉴秋:《中国古航海图的基本类型》,《国家航海》第九辑。章巽:《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钱江、陈佳荣:《牛津藏<明代东西洋航海图>姐妹作——耶鲁藏<清代东南洋航海图>推介》,《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 [③]《海道指南经》为《海道经》之附图,收入《金声玉振集》,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59年。章巽《论<海道经>》一文推测《海道经》成书于停罢海运的永乐十三年(1415)之前(氏著:《章巽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郑和航海图》收录于[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40,天启元年刻本。《沿海山沙图》出自[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全海图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参见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沿海全图》出自[清]陈伦炯撰:《海国闻见录》,雍正八年(1730)刻本。 [④] [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8《图式辨》。 [⑤]《福建海防图》参见孙靖国:《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 [⑥]《河岳海疆:院藏古舆图特展》,第187页。 [⑦]卢雪燕、刘欣欣、许智玮、黄景佟:《<台澎图>、<沿海岸长图>为黄叔璥所绘考:附故宫现藏北平图书馆新购舆图比较一览表》,《故宫学术季刊》第31卷第3期,2014年,第155-198页。 [⑧]陈兆仑:《詹事府詹事加侍郎衔刑部右侍郎黄公叔琳墓志铭》,[清]钱仪吉编:《碑传集》卷69,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⑨][清]卢文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东学政黄公登贤墓志铭》,《碑传集》卷72。顾镇:《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3-91页。《清高宗实录》卷57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辛酉,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68页。 [⑩] [清]黄叔璥:《南征记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8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53页。 [11]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1《赤嵌笔谈》,《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21),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7页。 [12] 《南征记程》,第564-565页。 [13] [清]魏一鳌:《北学编》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页。 [14]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4《史部:传记类存目六》,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576页。以下皆同。卷70《史部:地理类三》,第628页。卷80《史部:职官类存目》,第692页。卷87《史部:目录类存目》,第749页。卷98《子部:儒家类存目四》,第830页。 [15] 参见刘仲华:《清代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简述》,《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第144-148页。 [16] 《清代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简述》,《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第144页。吉路:《清代第一任“巡台御史”——大兴黄叔璥(上)》,《北京档案》2011年第9期,第67页。吉路:《清代第一任“巡台御史”——大兴黄叔璥(下)》,《北京档案》2011年第10期,第61页。黄武智:《黄叔璥生卒年及其著作<台海使槎录>序文作者考证》,《高雄师大学报(人文与艺术类)》第19期(2005),第69-78页。 [17]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1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18] 《清世宗实录》卷23,雍正二年八月,《清实录》第7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366页。 [19]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1册,第366页。 [20] [清]国史馆编:《汉名臣传》卷26,《黄叔琳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②:汉名臣传》(四),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172页。 [21] [清]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氏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12《墓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9-360页。 [22][清]王士禛:《带经堂集》卷86,康熙五十年刻本。 [23]康熙《延绥镇志》卷3《官师志:靖边道》,乾隆二十一年增补本。《甘肃通志》卷28《皇清文职官制:巡抚宁夏都御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世祖实录》卷30,顺治四年正月乙卯,第246页。 [24]光绪《永平府志》卷13《选举表:文科下》,光绪五年刻本。乾隆《盛京通志》卷49《选举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大清一统志》卷102《蒲州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清世祖实录》卷7,顺治元年八月乙丑,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77页。 [27] [清]孔先璜纂录,孔庆余校补:《孔氏大宗支谱》,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28]《福建通志》卷27《职官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4页。 [29]《詹事府詹事加侍郎衔刑部右侍郎黄公叔琳墓志铭》,第16页 [30] 《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方苞集》卷12《墓表》,第361页。[清]杨椿:《黄母吴太夫人墓志铭》,氏著:《孟邻堂文集》卷12,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31]《南征记程》,第554页。 [32][清]顾镇编:《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三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29页。《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方苞集》,第362页。 [33]《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第62-91页。 [34]方苞:《知宁国府调补部员黄君墓志铭》,《方苞集》卷10《墓志铭》,第268页。 [35]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山东巡抚岳濬《题为商河县知县黄讷系新任按察使黄叔琳胞侄请旨准其回避事》,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号:02-01-03-03331-020。 [36]陈兆仑:《光禄大夫光禄卿前刑部左侍郎静海励公墓志铭》,氏著:《紫竹山房诗文集》卷17。 [37] 《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奉上谕,朝绅中进书一百中以上之“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旧家,并着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亦俾珍为世宝,以示嘉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第2页。 [3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4,《史部:传记类存目六》,第576页。卷70,《史部:地理类三》,第628页。卷80,《史部:职官类存目》,第692页。卷87,《史部:目录类存目》,第749页。卷98,《子部:儒家类存目四》,第830页。 [3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经部:易类存目三》,第75页。卷18,《经部:诗类存目二》,第145页。卷23,《经部:礼类存目一》,第186页。卷24,《经部:礼类存目二》,第199页。卷31,《经部:春秋类存目二》,第256页。卷89,《史部:史评类存目一》,第757页。卷133,《子部:杂家类存目一〇》,第1132页。卷143,《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第1226页。卷195,《集部:诗文评类一》,第1779页。 [40]《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第13页。《湖广通志》卷51《人物志》。 [41]《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第9-11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3。 [42] 《詹事府詹事加侍郎衔刑部右侍郎黄公叔琳墓志铭》,第18页。 [43]叶凤毛:《内阁小志附内阁故事·同事后辈》,《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续修四库全书》第7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44] 乾隆《江南通志》卷91《学校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治《苏州府志》卷55《职官四》,清光绪九年刻本。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14《考五:职官五》,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乾隆《贵州通志》卷18《秩官》,乾隆六年刻,嘉庆雍正补修。雍正《四川通志》卷31《皇清职官》,雍正十一年刻本。光绪《湖南通志》卷121《职官志十二》,清光绪十一年刻本。乾隆《江南通志》卷108《职官志》。《清世宗实录》卷103,雍正九年二月庚子,《清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页。《清世宗实录》卷121,雍正十年七月庚子,《清实录》第8册,第597页。《清高宗实录》卷30,乾隆元年十一月丙申,《清实录》第9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8页。 [45]《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东学政黄公登贤墓志铭》,《碑传集》卷72,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第11页。 [46] 《清高宗实录》卷343,乾隆十四年六月癸巳,《清实录》第1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45页。 [47] 《清史稿》卷283《何国宗传》,第10184-10186页。 [48] 刘仲华:《清代大兴何氏历算学》,《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