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龙 摘 要:明代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南乡的复真书院是江右王门讲学重镇,是邹守益、刘文敏、刘邦采等著名阳明学者的讲学场所。从嘉靖三十八年创立起,复真书院的讲学主要集中于对心性之学的讨论。然而,随着著名的阳明学者相继逝去以及万历初年禁讲学的打击,复真书院讲学在晚明逐渐由商讨学问向净化风俗转移。复真书院讲学风气的转移,反映了晚明讲学历程中宗旨的变化,以及重整社会道德的诉求的上升。 关键词:复真书院、讲学、安福 明代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是江右王学的核心区。复真书院位于安福县南乡。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影响力来说,它与位于安福县城的复古书院相比似乎都无法企及。可以说,大凡论及明代安福阳明后学如邹守益等人,首先会谈到复古书院,而复真书院虽偶而涉及,多半也只是稍带一笔。因此,将复真书院单列出来进行讨论,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其一,资料的相对丰富和集中。复真书院志在明清时代数修,保存到今天的尚有清初的《安真复真书院志》十卷本(存卷一至卷六)。[①]从目录看,佚失的四卷对研究复真书院的历史最为关键,几乎都是涉及书院本身的文字,包括书院序记及诗文、书院会规、书院田、创置书院姓名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未散失,对复真书院的历史也许可以叙述得更充分一些。但是,这些内容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散失,因为在方志和族谱等材料中还可以找到一些。其二,复真书院在安福乃至江右学派的讲学活动中有重要地位。明人刘元卿说:“今天下谈学,动推安成,而安成宿学,半在复真。”[1](《简朱玉槎丈》,P71)然而,与复古书院往来多异地的大儒不一样,复真书院讲学更具地域性,是安福尤其是安福南乡阳明学者的大本营。活动在安福复真书院的阳明学者除了邹守益、刘文敏、刘邦采、王时槐等人有鼎鼎大名之外,王钊、朱调等阳明学者一直是人们忽略的。因此,研究复真书院的讲学,可以看到最基层的阳明学者们在讲些什么?但另一方面,复真书院也像清人郭汾所说的那样,“虽不能媲美鹅湖、鹿洞,而亦非仅一乡之名区”[2](郭汾序,P19a),虽是一地域性讲会书院,却又有其超地域价值。其三,复真书院的存续与三舍刘氏、大桥朱氏、金田王氏等几个家族有密切关系。由对复真书院历史的探讨,可以见到理学与家族间的互动。当然,对于复真书院讲学,已有不少研究。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对复真书院的建立、藏书、会规、会友除夕聚首等事情均有介绍。吴宣德《江右王学与明代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对阳明后学在复真书院的讲学也所描述。吕妙芬在其对吉安府讲会的讨论谈到复真书院的建设、规制以及后来的祭祀、重修的情况。张艺曦讨论安福王学与家族时专设有一节“王学与南乡各族”,讨论复真书院及环绕它而存在的三舍刘氏、金田王氏以及大桥朱氏。张卫红《邹东廓年谱》也谈到了邹守益在复真书院创建与讲学中的作用。[②]尽管已有不少前期研究成果,但如前述几层原因,仍有再探的空间。当然,本文写作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主要是将焦点对准在复真书院的讲学活动上。复真书院在明代的历史,概而言之,“创自嘉靖,盛于隆、万……启、祯二代,渐以衰息”[2](左方兴序,P14a),之后在崇祯年间、清初康熙年间,又经朱世守、王吉等人先后修复,然其时讲学风气已衰,徒留其表征而已失其精神。 一、复真书院的建立 复真书院位于安福县治南五十里原北真观址,始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康熙《安福县志》载:“复真书院,治南五十里,嘉靖戊午邑南士民建。”[4](卷一《建置志·书院》,P17)这段话里没有突出任何个人的作用,而强调复真书院乃众力成之。王吉《安成复真书院志序》云:“远迩各著族共勷之。”[2](王吉序,P1b)自字面推测,王吉认定复真书院的建立有一部分理学家起到重要作用,但各个大族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清人朱经《安成复真书院志序》中起首即云:“南里复真书院,先贤邹文庄公暨刘狮泉、三五、尹湖山、周东川诸先生所创建者,今百数十年矣,弘敞壮丽,岿然灵光,与复古、连山书院而并峙。”[2](朱经序,P7a)他指出在复真书院的创建过程中,邹守益、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东川等人起到关键性作用。实际上,在复真书院的创建中,邹守益的号召、惜阴诸贤的赞助、临近南乡各族的赞襄,共同推动了复真书院的成立。 颜赤《复真书院志叙》强调邹守益及王、刘、尹、周四姓作用:“粤溯文庄邹公,濬姚江之渊源,集同志而诵习,潜占蔚葱之佳气,应萃南里之英华,爰谋坐论之址,鼎构连云之居。维时王、刘、尹、周之济楚,居然濂洛之正宗。经史典坟之购求,屹若秘府之充积。雅聚十三冬之首,校课浃数旬之勤。阐幽发微,名言霏霏盈耳,表微纠慝,懿训秩秩儆心。匪华阀巨宗,鲜敢叩户;非庄緌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