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 ![]() ![]() ![]() 女(汝)母(毋) ![]() ![]() ![]() 女(汝)亦引母(毋)好宏,好宏 ![]() ![]() ![]() ![]() ![]() 有女(汝)由(胄)子,隹(惟)余其卹:由,整理者釋:“有汝,故用子,汝當恤我。”輔相恤天子?說不可從。按:由讀爲“胄”,[2]或釋胄爲“長”,注家多解胄子爲國子。《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敎胄子”,傳:“冑,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疏:“《說文》云:胄,胤也。《釋詁》云:胤,繼也。繼父世者惟長子耳,故以胄爲長也。”《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左傳》昭公七年:“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左傳》襄公十四年“四嶽之裔胄也”,注:“胄,後也。”《漢書·禮樂志》“帝舜命夔曰,女典樂,教胄子”,師古注:“胄子即國子也。”隹(惟)余其卹,余正反舉例,諄諄教誨,所以如此,余其憂者,惟汝胄子也。 以上第七節。特別再次告誡,汝不得貪婪,諸侯朝覲,汝引以薦逹,不得好大。好大妄爲,是其敗德。 王曰: ![]() ![]() ![]() ![]() ![]() ![]() ![]() ![]() ![]() ![]() ![]() ![]() ![]() ![]() ![]() ![]() ![]() ![]() ![]() 乃克悉甬(用)朕命, ![]() ![]() ![]() ![]() 曰:穆穆不(丕)顯, ![]() ![]() ![]() ![]() ![]() ![]() 余一人害(曷) ![]() ![]() ![]() 余害(曷) ![]() ![]() ![]() ![]() ![]() ![]() ![]() 所弗克戠(識)甬(用)朕 ![]() 民朋亦則興 ![]() ![]() 亦則隹(唯) ![]() ![]() ![]() ![]() 以上第八節。特別告誡,汝克悉用朕命、朕毖、朕教,民由汝之勤政聞知王教王學而歌功頌德;亦由汝不用朕命、朕教之失職而怨聲載道。切記,逆所朕命,將令朕蒙羞。 王曰: ![]() ![]() ![]() ![]() ![]() ![]() ![]() ![]() ![]() 人有言多,隹(唯)我鮮:鮮,整理者注:“鮮,少。《酒誥》:‘予不惟若茲多誥。’” 隹(唯)朕囗囗囗 ![]() ![]() ![]() 余亦隹(唯) ![]() ![]() ![]() ![]() ![]() ![]() ![]() ![]() ![]() ![]() 有女(汝)隹(唯) ![]() ![]() ![]() ![]() 以上第九節。特別警示,先王“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汝之功,汝之成就,朕有相應封賞;汝玩忽職守,婪貪敗德,則以“ ![]() ![]() 王曰: ![]() ![]() ![]() ![]() ![]() ![]() ![]() ![]() 余既明 ![]() ![]() ![]() ![]() 亡(無)多朕言曰 ![]() 甚谷(欲)女(汝)寵乃服:寵,論者或讀爲“龏”。[15]寵,尊榮。《書·周官》:“居寵思危。”可以不改讀。整理者引毛公鼎:“俗(欲)我弗作先王羞。”句謂朕非常希望汝以受命職守爲尊榮。 簡31句末有粗寫(今黑體)勾號,表示王之“劼姪(侄) ![]() ![]() 以上第十節。特別勉勵,汝虔敬乃命,朕非常希望汝以受命職守爲尊榮,朕當欣慰。不要讓朕失望。 隹(唯)九月既望壬申,王在蒿(鎬)京,各(格)于大室,即立(位),咸。士兼右白(伯) ![]() ![]() ![]() 王在蒿(鎬)京:整理者注:“鎬京,宗周。《世本》‘懿王徙於犬丘’,《漢書·地理志》云在右扶風槐里縣……懿王時‘犬丘’似爲‘離宮別館’,冊命場所依然多在宗周鎬京。”按:“離宮別館”云云,幷無實據,茲闕。 各(格)于大室,即立(位),咸。士兼右白(伯) ![]() ![]() ![]() ![]() ![]() 王乎(呼)乍(作)冊任冊命白(伯) ![]() ![]() ![]() ![]() ![]() ![]() ![]() ![]() 按: ![]() 郭店《五行》簡37:“共(恭)而尃交,禮也。”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傳》第270行:“伯者辯也,言其能柏,然笱(後)禮也。”整理者注:“伯、柏、博,疑皆讀爲泊,澹泊亦即恬靜之義。”[20]龐樸《校注》云:“似與文意不恰。”[21] 按:帛書《傳》之“伯”、“柏”,“柏”亦“伯”也。《儀禮·鄉飲酒禮》“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鄭注:“旅,序也……某者,眾賓姓也。同姓則以伯仲別之。又同則以且字別之。”賈疏:“眾賓之內有同姓,司正命之則呼伯仲別之也。云又同則以且字別之者,爲同姓之中有伯仲同者,則以某甫,且字別之也。”《儀禮·少牢饋食禮》“孝孫某,來日丁亥,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鄭注:“皇,君也。伯某,且字也。大夫或因字爲諡。《春秋傳》曰:魯無駭卒,請諡與族,公命之以字爲展氏是也。某,仲、叔、季亦曰仲某、叔某、季某。”據此知帛書《五行》之《傳》乃以饋食禮解《經》,“伯者,辯也”,應讀爲“伯者,別也”,如賈公彥疏“正命之則呼伯仲別之也”。只是此《傳》亦過於簡略,可據上引鄭注理解爲:伯某、叔某、季某者,別也,言其能別伯某、叔某、季某,然後可以依於禮也。鄭注既解“伯某”爲“且字”,知《傳》以“伯者,辯也”解《經》之“甫”,是很準確的。 簡文作爲冊命之“ ![]() 以上簡32單列,記冊命儀式,置於正文之後。師詢簋“唯元年二月既望庚寅,王格于大室,榮內右詢”亦置於銘文之末。從文章結構上說,本例視爲後序可也。《攝命》與師詢簋銘背景相近,行文風格相類。 現在再來看簡3“王曰: ![]() ![]() ![]()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2] 已有論者讀由爲“胄”。參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八<攝命>初讀》,http://www.bsm.org.cn,18/12/03。筆者笨拙,讀“簡帛論壇”不知道翻頁。近日讀到學者文章所引,上簡帛網查找,才翻頁讀過論壇高論,幷據以訂正拙稿。 [3] 與汝,程浩下屬讀“與汝曰”,茲從整理者句讀。程浩:《清華簡第八冊整理報告拾遺》,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清華大學,2018年11月,第87頁。 [4] 程浩句讀作“我小人唯由民”,云:“‘民’或字應上讀,‘亦義若時,我小人唯由民’乃是王本人發出的感慨。”未可從。同上引程浩《拾遺》。或以“有(又)曰:之余一人害(曷)叚(假)”爲句,亦不可從。參王寧《讀札》。 [5] 整理者依“不”本音本義釋文,不出注。有通讀之難。 [6] “奉”一般用以下奉上,《書·胤征》“今予以爾有衆,奉將天罰”,傳:“奉王命行王誅。”若解爲天子高奉“攝”,恐難以爲說。 [7] 王寧:“仇”後之字整理者缺釋。從字形上看,此字上從艸,下面當是“訢”或“訓”,似乎更接近從“訢”,即從艸訢聲,此處疑讀爲“恨”。 ![]() ![]() ![]() [8] 參簡14“肇悽(濟)”注引。說明:筆者初稿讀悽爲“齊”,已參考論者說作改訂。 [9] 《周禮·秋官·校人》注引《世本·作》篇。 [10] 《說文·序》。 [11] 《說文》井,“伯益初作井”。 [12] 《六家詩名物疏》卷九引《世本》。 [13] 同上引王寧《讀札》。 [14] 參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八<攝命>初讀》,http://www.bsm.org.cn,18/11/18。 [15] 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八<攝命>初讀》,http://www.bsm.org.cn,18/12/01。 [16] 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八<攝命>初讀》,http://www.bsm.org.cn,18/11/30。 [17] 參劉信芳《楚系簡帛釋例》所引諸說,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9-131頁。 [18] 同上引王寧《讀札》。 [19] 劉信芳:《簡帛<五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87頁。 [20]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頁,第27頁注58。 [21] 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第2版,第69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1月5日10: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