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独特文化。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 素以“北国江南”、“华北明珠”美誉天下。白洋淀区域地处河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部,东近渤海,南望黄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中间地带。白洋淀及周边范围地理位置特殊,来自南北各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基因在当地沉淀融合,孕育出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特质,使其成为了探究华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节点。这种独特的孕育机制始自遥远的史前时期。本文从白洋淀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入手,探究其所孕育出的地方人文精神。 一、“九河下梢”荟萃白洋淀地区一方热土 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峙的地区。史载该地处于“九河下梢”,所谓“九河”所指示的具体河流虽有变迁,但是却道出白洋淀地区地处低洼地带,河流多汇聚于此的地理区位特色。在史前时期,交通不便,南北多条水道汇聚于古白洋淀地区,为古人类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天然的通道。通过现代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并与相关的历史文献相印证,可以大致还原古白洋淀地区的气候、土地、植被、交通等基本情况。 1、气候 从相应地层出土的孢粉资料所反映的植被类型来看,在仰韶时期河北平原的气候明显要比现代温暖而且湿润,在气候学上称为“全新世高温期”。当时京津一线已接近亚热带边缘,年平均气温与现代相比偏高2—3度。(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仰韶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达5000年左右,长期的高温多雨使河北地区处于亚热带环境,河北省保定地区许多县市出土了那时候的犀牛和象骨、象牙等亚热带动物骨骼就是放映当时气候特点的明证。正是由于“全新世高温期”的出现促成了古白洋淀的极度扩张。夏商时期古白洋淀地区虽然气温有所波动,但仍比今天温暖。从西周开始逐渐变冷,至战国时期,气候要比现在略冷一些。(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现代地质勘探资料已经证实了上述观点。(许清海、吴忱,《全新世时期白洋淀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第3期。) 2、土地 古白洋淀周边地区由于处于古黄河尾闾,“九河下梢”,河流枝杈众多,沼泽密布,地下水位高,使得土壤不易脱碱,高矿化地下水不易淡化,湖区附近地区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尚书·禹贡》说到冀州时“厥土惟白壤”,所谓“白壤”是说含盐碱成分高,土地松软,农业产量“厥田惟中中”。但是,今雄安新区多为洪积冲积平原,盐碱随水来随水走,处于排水比较通畅的区域,再加上河流当中夹带丰厚的腐植质,腐殖质随河水在流域范围内沉淀,使得该地区大部分土地比较肥沃,易开垦出膏腴良田。在涿州、固安、高碑店一带,有一个“径五十里”的“督亢泽”,《水经·拒马河注》、《魏书·裴延儁传》对此均有记载,“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汉书·沟洫志》)。《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引《地理志》记载:“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史记·正义》云:“督亢,膏腴之地。”即言该地区中有陂泽,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涿州、固安、高碑店一代在古白洋淀时期应与现今的白洋淀地区属于同一大的地理范畴,优质的土地环境为该地区文明的孕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苏秉琦先生曾经说过:“燕山南北地区由氏族向国家的过渡之所以较早,与这一地区的沙质土壤易于开发有很大关系,即是《禹贡》上所说的冀州‘厥土曰白壤’,不论红山文化还是赵宝沟文化,都大量使用一种适应沙壤开垦的大型石犁(或叫石耜)。这种桂叶形大石器只能用来开垦疏松的沙壤,开垦中原地区的那种较坚硬的黄土不行,开垦南方的红壤更不行。”“北方的沙壤易开垦,所以社会发展较快,较早。”(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9年6月第1版,第136页。)《史记·五帝本纪》曾言舜来到河滨制陶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从古史传说的角度证明古白洋淀一带在史前时期属于发展较快的地方。 3、动植物概况 通过现代地质手段勘探分析可知,白洋淀地区进入古全新世后, 气温迅速回升。气温的变暖使植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白洋淀地区的植被已不再是晚更新世晚期杂草丛生的草原植被了,而是迅速地被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所代替。阔叶树种有栋、锻、桦、棒、胡桃、柳、榆等。湖淀内部及周边地区香蒲、孤尾藻、伞形科、莎草科、萝科和禾本科(可能为芦苇)等水生沼生植物亦日益繁盛。(许清海、吴忱,《全新世时期白洋淀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第3期。)到全新世中晚期时期,整个白洋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气候温暖,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境有着良好的天然植被,动物资源亦十分丰富。后世文献对于雄安周边地区的物产记载也从侧面印证了雄安新区境内的植被状况,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雄安史前植物和农作物情况的参考。《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幽州“其畜宜四扰(马牛羊豕),其谷宜三种(黍稷稻)。”《史记·货殖列传》云:燕地有“鱼盐枣栗之饶”,“燕、代田畜而事蚕。”《战国策·燕策一》云:“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栆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栆粟之实,足食于民矣。” 4、交通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在采集、渔猎和原始农业时期对于河流的依赖程度很高,古人类不仅可以从河流当中获得生活的基本资料。河流同时也为人类文明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交通载体,不同的沿河居住的原始族群还可以沿着河流进行不同文化的交通传递交流。古白洋淀地区地处“九河下梢”,独特的地理环境既为古人类在该地生息繁衍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同时又便利古人类利用河流沿线的交通将不同文化汇聚该地。通过现代考古手段,我们发现北方的红山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在雄安新区境内及周边区域范围内留下了相应的考古学证据。在史前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