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傣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通过对有关哀牢人史料的深度解读,我们认为哀牢人内部的政治结构值得研究。 哀牢人最高的政治结构系统,是以“九隆”为代表的哀牢国国王系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21]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哀牢国国王的世系,显然从九隆到禁高之间的国王世系不可知,真正可以明确的是从禁高开始到扈栗(即贤栗)。从哀牢国的辖境内发现的青铜器来看,其青铜编钟、铜案、铜鼓、铜斧等等都是国王政治生活当中的祭器,而且从龙陵、腾冲、昌宁、澜沧等地发现的青铜冶炼遗址和地点表面到了东汉时期,哀牢人已经拥有自己的大量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造作坊。[22] 哀牢国王之下的第二个层次是哀牢国内部的部落首领系统,一共有77个,他们接受哀牢国国王的治理,他们虽然也被称为“王”,但不是“九隆”直接嫡系,仅仅是一些部落的首领,但是都拥有政治上的绝对权利,甚至在“穿鼻儋耳”等文化习俗方面都有特殊规定,例如“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23] 中国的国家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因此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分的哀牢国同样也是具有多民族的特点,哀牢分布区之内不但有众多的民族,而且还有境外的民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身毒之民”[24]这一段文字是有些费解的,作者在短短不到100字以内,两次出现对哀牢分布区相关民族的记述,并且还有闽濮、鸠僚两个民族重复,其中的穿胸、儋耳是以民族风俗习惯命名的民族,闽濮、鸠僚、裸濮是东汉永昌郡辖境内的民族,僄越和身毒之民是境外的民族。[25]表明当时的人对边疆的民族情况在认识上还是有些模糊,但是,认为哀牢人分布区有身毒人的记载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在汉文文献中出现中国西南边疆有身毒人的记载,说明东汉时期东汉的永昌郡已经和古代印度的盘越国在地域上相连接。[26]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哀牢人对于东南亚掸泰民族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对此何平教授认为“被称为哀牢的这些傣——泰民族的先民又从哀牢山向南向西发展,向南发展的哀牢人后来逐渐迁徒到今天的西双版纳和境外的老挝等中南半岛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民族和后来又陆续迁往那一带地区的其他越人到系混合,逐渐形成了今天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境外老挝的老族以及泰国的泰族等民族。向西发展的哀牢后来归顺了东汉王朝,之后,又从永昌郡再往西迁,抵达瑞丽江一带。后来,又有一些越人支系陆续向那个方向迁徙,与早期的哀牢人混合,逐渐形成了德宏一带的傣族和境外缅甸北掸邦的掸族乃至印度阿萨姆地区的阿洪姆,即今天所称的‘大泰’”。[27]此外,老挝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史书和越南史书也往往被称为哀牢,至今老挝还流传着关于佬族起源的九隆神话传说,其故事情节与古代哀牢的九隆图腾故事几乎完全一致。这里面反映出来的渊源关系是不能忽视的。[28] 参考文献: [1] 《哀牢传》“概说”,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2] 以下皆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48页。 [3]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48页。 [4] 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5] 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