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佛教史研究 造像记属于金石资料的一种,关于金石资料,朱剑心先生指出,“可以证经典之同异,正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考文字之变迁”。具体到造像记的应用,与建构古史有关的主要在于其补史之功,至于印证经典、考辨真伪与纠正古史,由于造像铭文本身的特点,表现得并不突出。 造像记的搜集、整理与使用对于中古佛教史的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往对于中古佛教史和佛教流传之下的中古社会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之上。这些文献,包括正史中的《释老志》、人物传记中的零星记载、流传下来的僧传,以及各种汉译佛教经典。正史及僧传的记载主要聚焦于社会上层、精英人物以及高僧大德,他们的信仰情况、所作所为是此类文献关注的焦点。汉译经典结合中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删,它们在广泛流播之后,必然会对信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经典的记载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逆推,但归根结底,理论和现实之间会有差距,这种差距,有的时候甚至大到难以想象。造像记的使用,不仅扩大了史料来源,而且将舞台上的聚光灯扩展到芸芸众生,从此,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研究对象,从某个群体,扩展到了整个社会。 中古时期的造像铭文,从篇章结构到所用语词,相似度极高,仅就单篇造像记来说,若想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是相当困难的,这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造像记材料为学者弃之不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将古今中外已经著录的造像记搜罗到一起,按照时间或者地域特征进行排列和系联,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这方面,中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举例来说,日本学者根据龙门石窟石刻题记对于北魏庶民信仰的研究;基于1000多通造像记,对于北朝民众崇奉对象和行为的探索。他们将切入的视角对准“民众”和“社会”,使有关佛教史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推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