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4)

http://www.newdu.com 2019-03-11 中国民俗学网 高艳芳 参加讨论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网络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种新生文化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限于诸多因素影响,这些研究还存一定的局限性。在笔者看来,上述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网络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尤其是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复合体,尚处于“新生”阶段,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较为欠缺;其二,网络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学问,是多学科融汇的结果,对之进行研究需有开阔的研究视野,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因此,今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应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展开和深化。
    (一)加强“整体性”视野下的交叉性研究
    网络民间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涉及到不少其他学科领域,需在整体性视野的关照下,进行跨学科式的交叉式研究。
    网络民间文学不仅是学科内部发展的结果,还与其所处社会文化生态关联紧密。在民俗文化发展规律及其文化生态探讨方面,黄永林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革是推动民俗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力量。网络民间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生活革命和媒介革命的集中展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方面发生变革的结果,需从“民俗文化生态”着手,采用整体性的研究视野对其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既要有学科内部的关注,也要有对相应文化生态的关照,既要着眼于学科本身,也要放眼于外部整体。单独从学科内部,或者单独就外界因素进行考察,都是不科学的。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要有整体性的视野,从内考察其对传统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继承和发展;从外探讨其在当下民俗文学生态下的形成、演变及其未来走向。
    网络民间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民间文学、民俗学、传播学、新闻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网络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和发展,但两者在创作、生成及其传播、传承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就创造、生成讲,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生成需要一定的网络平台和编辑技术,这提示我们需从相关技术的角度对之进行考察。就传播说,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即时、广域的传播,关涉到了更多传播学、新闻学方面的议题。就传承而言,网络民间文学传承实现了前喻式文化模式向后喻式文化模式的转变,年轻群体成为传承的主要力量,这种传承关涉到了较多的兴趣爱好、经济利益,需从社会学、文化产业甚至经济学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从研究方法看,网络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学问,需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使得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了理论研究层面,而不能上升为实践指导。这提示我们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除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外,更需要与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结合,助力网络民间文学研究。
    (二)深化“当代性”关照下的实践性研究
    网络民间文学充分继承了民间文学的当代性特征,大有发展壮大之势。目前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了理论层面的关注上,有待进一步上升至“实践性”的层面。
    美国民俗学专家理查德·鲍曼曾指出如果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历史残留物上,那么学科的存在价值将受到威胁。[注]我国民俗专家钟敬文始终关注民俗学的当代性问题,指出伴随研究的深入,民俗研究将扩展至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注]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当代性”已成为几代学人的共识,成为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应有之义。网络民间文学研究充分继承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当代性特征,将民众鲜活的社会生活纳入到了研究范畴当中,展现其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面。然而,“当代性”关注不能停留在对“当下”的关注上,还要体现于服务“当下”的实践上,探索服务“当下”的具体策略和路径。
    田兆元等民俗学者曾多次强调民俗学的经世致用功用,强调将民俗学、民间文学服务生活的实践性特征,这种实践性贯穿了学科发展的始终。网络民间文学实践性具有明显的表征,主要表现为:通过网络民间文学作品来引起相关部门注意,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我爸是李刚”系列网络民间文学作品充分表达了民众对衙内现象的憎恶,希望相关部门对这一社会现象予以整治。而“郭美美”系列相关网络民间文学作品则展现了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希望整个社会加大监管力度,使之明确自身责任。网络民间文学作为当下民众生活的直观反映,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关联紧密,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务必要将其实践功能纳入研究视野,加大对其实践性的研究力度,以探索出可行性的监管、引导路径,对之进行正确、有效监管、引导。网络民间文学的实践性特征要求相应的研究应该发挥其实践指导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网络民间文学研究既是传统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当代继续,更是新时代下开创的新的研究格局,这些研究有文化层面的关注,也有技术层面的分析,为将来的研究展开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足也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并超越以上局限,需要将网络民间文学置于当下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打破学科框架,采用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视野和方法,结合当下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探索网络民间文学的运行规律,寻找其服务文明传播和服务民众生活的可行性路径和方法,这不单需要民俗学、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集体配合和共同推动。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