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售书清册所见清代殿本书价 书籍价格是海内外书籍史研究的热点,因书价不纯粹是简单的价格问题,它与商业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书价越便宜,商业程度越深”(31)。目前历代书价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取得的成绩亦令人瞩目,而明清时期由于书价资料较多,已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专门论述清代书价的文章为数不少,如袁逸的《清代书籍价格考》(32)、乔衍的《乾嘉时代的旧书价格及其买卖——读〈荛圃藏书题识〉札记》(33)等。国外学者中,以周启荣(Kai-wing Chow)的研究较有代表性,2004年出版的《近代早期中国的出版、文化与权力》(34)一书探讨了书籍的生产成本和书价,2010年发表的《明清印刷书籍成本、价格及其商品价值的研究》(35)一文,从书价、印刷成本、藏书目录和存世刊本四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印本的书价,对明清刻本书价的研究推进很大。但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相关论著主要依赖存世刊本和传统藏书目录所载书价信息进行分析,然而这些材料往往较为零散,未必能真实反映书籍的售卖价格。周启荣指出,收藏家提及购得善本的记录“往往并不一定反映该书当时作为读本的市场价格,经常是作为一种在收购或转让时的收藏品价格……大大夸大了书籍的市场价格”(36)。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大量档案文献的公布,可以收集更多样本研究明清书价的诸多细节。而作为清代官刻书籍的代表,殿本书价的研究颇具意义。乾隆九年清廷设立的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通例每年编制售书清册,且“将通行书处现存书籍另造清册,钤用印信,以备存案”(37)。清册详细记录了售卖书籍的名称、价格等信息,对于研究殿本流通情况及书价可谓弥足珍贵。笔者爬梳文献,找到了多份殿本售书清册,具体包括以下3种。 其一,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一本殿本售卖清册(38)(下文简称《内阁清册》),载录了76种殿本及相应书价。该清册成书时间不详,有必要加以考辨。《内阁清册》所载皆为乾隆初年以前刊刻告竣的殿本,其中有一部汉字竹纸书《佩文韵府》20函95本,书价为11.629两(39)。乾隆三十九年,福隆安奏折中透露了《佩文韵府》的书价情况: 《佩文韵府》向来用台连纸刷印发售,每部价银十一两六钱二分九厘。今次所售,因系库存原板初刊,又系竹纸刷印,是以按照纸色工费,每部银十二两四钱六分,较台连纸书每部增价银八钱三分一厘(40)。 如奏折所说,竹纸本《佩文韵府》书价原与台连纸一致,每部价银11.629两,后因乾隆帝质问《佩文韵府》“何以定价如此之少”,酌议将《佩文韵府》量为增价,乾隆三十九年以每部12.46两的价格售卖。因此,就《佩文韵府》售价而言,乾隆三十九年所定竹纸本书价与《内阁清册》所载一致。另外,《内阁清册》中刻竣时间最晚者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由此可以判断,《内阁清册》成书时间介于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九年之间,是反映乾隆前期殿本书价的重要文献。 其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武英殿颁发通行书籍目录》(下文简称《通行书籍目录》),列有154部殿本(41),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套数、册数及售卖价格。对其成书时间,国图著录时并未明确断定年代。据笔者考察,《通行书籍目录》版心有“味经书屋鉴藏书籍”“燕庭校钞”“东武刘氏燕庭氏校钞”字样,卷首及卷末有“燕庭藏书”“刘喜海印”等钤印,可知其为刘喜海所抄藏。刘喜海(1793—1850),字燕庭,道光、咸丰年间的金石学家和藏书家。室名味经书屋,藏书楼有“味经书屋”等处,藏书极富一时。他曾大量抄录罕见古籍、藏书目录,其中就包括这册《通行书籍目录》。据《刘喜海年谱》,《通行书籍目录》为道光七年(1827年)味经书屋抄本(42),那么其反映的是何时的殿本售卖情况呢?这就需要结合目录所载殿本成书时间和书价变化综合推断。据查考,《通行书籍目录》所著录的皆为康、雍、乾三朝的殿本,刻竣时间最晚的是《皇朝礼器图》,其首次刻竣时间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续修本刻竣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对比《内阁清册》与《通行书籍目录》所载同种殿本的售卖价格,二者大部分殿本的书价一致,但《通行书籍目录》著录的15种殿本书价高于《内阁清册》所载书价,说明《通行书籍目录》的形成时间要晚于《内阁清册》,反映的是乾隆后期的殿本售卖情况。 其三,前文提及的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清同治光绪间武英殿卖书底簿》,列有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间896部殿本的售卖价格。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同治四年武英殿修书处存售书籍清册》,著录有59部殿本的售卖价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同治十年旧存开除现存书籍数目清册》,著录有51部殿本的售卖价格。以上三种售书清册可互为补充。 清代殿本书价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但又是清代官刻本书价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乾隆前期的《内阁清册》、乾隆后期的《通行书籍目录》以及同光时期的《卖书底簿》,恰好反映了清代不同时期殿本书价的变化情况,对于考察清代殿本书价的流变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拟在利用上述售书清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重点探讨通行殿本的定价方式、同种殿本书价差异以及乾隆时期殿本书价等相关问题。 1.殿本的定价方式 要了解殿本书价变化情况,首先须考察殿本的定价方式。一般而言,通行殿本按照“部数多寡,计其所需纸张、棕墨、工价,外加耗余,合计作为定价发售”(43)。因此,殿本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每种殿本的体量大小、所费纸墨价钱、写刻工价以及耗余情况。举例而言,一套台连纸《佩文韵府》,每部纸墨工价银为9.548两,写刻工费及其他耗银2.081两,书价定为11.629两;一套《巡幸盛京诗》,纸墨工价银0.112两,耗余银0.035两,书价定为0.147两;一套《三元甲子》,纸墨工价银为0.522两,刻工银0.05两,书价定为0.572两(44)。即殿本定价总体上是按照制作殿本过程中纸墨、写刻工价的成本进行核算的。由此可见,殿本售卖与以市场为导向的民间刻本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为了促进典籍的广泛流通,使受益人群最大化,故所定书价只需收回成本,并非以盈利为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殿本书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一概而论。同一时期内的同一种殿本,其书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纸墨、写刻刷印工价等制作成本。而不同时期内的同一种殿本,书价的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除了制作成本外,殿本的存量、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同样会引发殿本书价的变化。殿本作为皇家刻本,其装潢水准、纸墨质量、写刻水准均非一般坊刻、私刻可比,在书籍市场中自然供不应求。大量殿本主要用于陈设、赏赐、颁发,可供售卖的殿本数量本身就有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行书籍售卖处余存殿本数量日趋减少。而备受书籍市场青睐的殿本售出后,经过书商哄抬、藏家流转,其书价要高于初次售卖价格。因此,不同时期内同一种殿本的售卖价格常常上涨,个别畅销殿本甚至是涨幅较大。 2.同种殿本书价的差异 由于制约殿本定价的因素较多,即便是同一种殿本,书价亦有所差异。下文主要根据售书清册,对同一时期同种殿本以及不同时期同种殿本的书价差异进行考察,探索其中的规律性特征。 (1)同一时期同种殿本的书价差异 同一时期内的同种殿本,受制作成本的影响,如系不同纸张、不同文字、不同装潢,其书价有所差别,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不同纸张的同种殿本书价。同一种殿本书价受纸张因素影响较大,纸张类型不同,定价不同。乾隆三十九年,清廷发售殿本54种,其中“内有榜纸、连四、竹纸之分”,其售卖价格“俱按其纸张等差,照例分别三等,量加耗余作价”(45)。将榜纸、连四纸、竹纸分为三个等级售卖,其书价自然有所差别。这里举两个例子。据《内阁清册》,乾隆前期的殿本《内则衍义》,清字榜纸书每部售价1.607467两,而清字竹纸书的售价则是每部0.403605两;乾隆前期的殿本《御制孝经》,汉字竹纸书每部售价0.034426两,汉字台连书每部售价0.147765两。可见,同一种殿本,榜纸本的售价高于竹纸本,竹纸本的售价高于台连纸本。 前文所举乾隆前期的两个例子仍系个案,著录乾隆后期154部殿本售卖情况的《通行书籍目录》,特别标注了榜纸本、竹纸本和台连纸本的售价。根据该目录可以核算出不同类型纸张殿本的平均书价。列表如下,以资比较(参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行书籍目录》所载榜纸书的每册平均售价为0.171631两,高于竹纸书的平均售价;而竹纸书的售价又高于台连纸书的每册平均售价。这一依据大量殿本样本所做的统计结果,再次验证了不同纸张类型的同种殿本在售价上的差别,书价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榜纸书最贵,竹纸书次之,台连纸书最便宜。 第二,不同文字的同种殿本书价。据《内阁清册》所载乾隆前期不同文字殿本书价制作表2,详情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种殿本,满文(清字)殿本书价要高于汉文(汉字)殿本书价。例如,一部清字台连纸《劝善要言》的书价为0.070445两,而一部汉字台连纸的书价则为0.045503两,较清字本低了0.024942两。一部清字竹纸书《八旗氏族通谱》的书价为1.723194两,而该书汉字竹纸本的书价则为1.347981两,较清字本低了0.375213两。 再据《通行书籍目录》所载乾隆后期不同文字殿本书价,制成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种殿本中,清字殿本书价也要高于汉字殿本书价。例如,一部清字竹纸书《圣论广训》售价为0.061559两,而汉字竹纸本的售价为0.046383两,较清字本低了0.015176两。又如,一部清字榜纸本《督捕则例》的书价为0.333342两,而其汉字榜纸本的书价则为0.269406两,较清字本低了0.063936两。再如,《盛京赋》,其清字竹纸本的书价为0.0744两/部,而汉字竹纸本的则为0.067327两/部,较清字本低了0.007073两/部。 满、汉字的写刻工价直接影响到殿本定价的高低。清字(满文)典籍的刊刻难度要高于汉字典籍,因此刊刻清字所支付的匠役工价高于刊刻汉字的工价。嘉庆时期,刊刻汉字,每100字工价银0.08两(47),而刊刻清字,若干字为一行,每行工银0.03两。咸丰年间刊刻清字,每100字刻工用制钱660文,而刊刻汉字每100字用制钱300文。相较而言,刊刻清字的工价大约是刊刻汉字的2倍(48)。 第三,不同装潢的同种殿本书价。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所售卖的殿本,一般采用毛装形式,如再加装潢,其售卖书价倍增。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修书处总裁金简奏称,《佩文韵府》如系“草钉散本”,书价在12两左右;若加以装订做套,精致者需银20余两,次者亦需银10余两,即每部20~30两。这一价格“较外间书肆所售,装成纸本,其价转觉浮多”。此书共计896部,一月之内仅售44部,“外间尚无贪图贱价趋买情形”(49),出现了滞销。 第四,初印、后印情况亦造成同种殿本书价的差异。殿本初印本字画清楚,为人所重,如曾国藩所言,殿本如“十三经”“廿四史”及《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凡初印者,无不精雅绝伦”(50)。后印本尤其是在经过多次印刷之后,字迹容易漫漶,因此初印本定价一般要高于后印本。例如,乾隆三十九年清廷发售竹纸本《佩文韵府》,“因系初刊,字画明白”,每部作价12.46两(51),比其他后印本要高出不少。 (2)不同时期同种殿本的售价差异 爬梳乾隆前期《内阁清册》、乾隆后期《通行书籍目录》、同治光绪朝《售书底簿》,可以找出6种殿本在不同时期的售价,兹列表如下(参见表4)。 表4显示,乾隆前期与乾隆后期的殿本部分书价基本一致(如《韵府拾遗》《子史精华》书价不变),部分殿本书价微涨(如《御选唐诗》《性理精义》),总体而言变化不大。此外,据《内阁清册》《通行书籍目录》统计29种殿本在乾隆前后期的书价变化情况为:13部书价保持不变,16部书价微涨,与表4统计情况相类似。相比较而言,从乾隆至同光时期,殿本书价差别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韵府拾遗》《分类字锦》两种类书的书价从乾隆到清末增长了一倍。 当然,前文所考察的多是部头较小、印量较大的普通殿本书价变化情况。卷帙浩繁、印量较少的大型丛书、袖珍版、聚珍版等特殊类型的殿本,其在各个时期的书价变化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拟梳理“十三经”等特殊类型殿本的情况。 其一,“十三经”“二十三史”。据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记,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一部竹纸殿本“十三经”的售价为14.491815两,殿本“二十三史”的售价为65.58962两(54)。据同治光绪朝《卖书底簿》记,同治七年(1868年)民人赵冀购买了一部“二十三史”,书价为240.25两。相比于乾隆时期的书价,已经上涨了近3倍。宣统二年(1910年),孙毓修致信缪荃孙,称有人求售殿本,其中“《廿四史》(黄纸,价四百两)”(55)。缪荃孙答复:“殿版《二十四史》黄纸四百金太昂,三百金似可购。”(56)可见,至清末一部完整的“二十四史”(新增了《旧五代史》),其售价已经涨至300两左右。 其二,“古香斋袖珍本十种”。乾隆时期武英殿修书处刊印过不少袖珍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香斋袖珍本”。袖珍本制作工艺更趋复杂,售价不同于普通殿本。乾隆十一年,通行书籍售卖处列明了《袖珍朱子全书》等十种袖珍本的书价,共计6.032125两(57)。而据乾隆后期《通行书籍目录》记,“古香斋袖珍本十种”书价总计为6.077868两,较之乾隆前期,书价有所上涨。 其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该丛书是清廷用木活字排印的杰作,乾隆时期共计排印聚珍版书100余种,除部分陈设宫中外,剩余殿本“核定纸张工价,听情愿承买者,照例认买”,以成本价发售。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九月,清廷允准将聚珍版各书发交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翻刻,以广流传:“每省发给一分,如有情愿刊者,听其翻版通行。”(58)至该年年底,清廷已将聚珍版书39种颁发至浙江省。《浙江重刊聚珍板书单》所附说明言:“右钦颁浙省重刻聚珍版书第一单三十九种一百二十四册二十函,谨遵武英殿元定价值,共计纹银十二两五钱八厘五毫九丝二忽。”(59)这里特别注明是按照“武英殿元定价值”,也就是说按照武英殿聚珍版初印本的书价进行售卖,“十二两五钱八厘五毫九丝二忽”反映的是乾隆四十二年武英殿聚珍版书竹纸本的书价。据《闽刻武英殿聚珍版书价单》,同光时期售卖福建翻刻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即外聚珍)一套143种,官堆纸的书价为64.577两,连史纸的书价是79.994两,篓扣纸的书价为53.22两(60),价格已昂。宣统二年,缪荃孙致信友人:“聚珍版丛书如系武英殿原板且完全者,索价二百金不算过昂。”(61)可见,至宣统年间,一套武英殿聚珍版初印本书价已达200两。 综上可知,无论是普通殿本,还是特殊类型的殿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售卖书价呈逐步上升趋势。此外,通行书籍售卖处初次确定的殿本书价,经书商贩卖、藏家流转,其二次售卖书价往往要远高于初次售卖书价。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书籍市场对殿本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不同时期的殿本售卖书价始终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除了制作成本之外,书籍市场对殿本书价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乾隆时期的殿本书价 不少研究者力图探究清代各个时期书籍价格及其变化趋势,例如袁逸通过研究顺治、康熙、乾隆朝的三则书价材料,统计三朝的书价,“平均每册约5.7钱银”(62)。孙文杰则利用6种乾隆时期的民间刻本书价材料,得出结论:“乾隆年间刻本平均每卷6.87两银,每册0.31两银。”(63)两人关于乾隆时期书价的统计数字出入较大,而且二者均有先天不足,即其所依据的样本量太少,“所用的材料比较零散,说服力不强”(64),因此找到更多殿本售价的样本成为关键。下文即以乾隆时期为例,探讨这一时期的殿本书价情况。 如前考证,《内阁清册》是反映乾隆前期殿本售卖书价的重要资料,著录有64部殿本,详细开列了书名、册数及售卖价格。我们可以用这些数量较大且时间集中的样本,核算出乾隆前期每部殿本的平均书价及每册的平均书价。经过统计,乾隆前期每部殿本的平均售价为1.938618两,每册的平均售价是0.113691两。反映乾隆后期书价的《通行书籍目录》著录有154部殿本,其统计结果为:乾隆后期每部的平均售价为2.022708两,每册的平均售价是0.097966两(参见表5)。值得一提的是,从每部均价看,殿本书价从乾隆前期至乾隆后期呈上升趋势。而由于每部殿本的册数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一部《佩文韵府》有95册,而一部《周易本义》只有1册),因此统计所得的每册殿本的平均书价,从乾隆前期至后期反而略有下降,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从上述统计看,无论是乾隆前期,还是乾隆后期,殿本平均书价大约为0.1两/册。这一书价远低于前引袁逸、孙文良统计所得的书价,有助于更新我们对乾隆时期殿本书价的认识。乾隆时期,宋刻本均价8.57两/册,元刻本0.84两/册(65),相较而言,0.1两/册的殿本书价可谓低廉,容易购得。此外,按照乾隆时期米价的一般状况,即每石约银1.5~2.7两,那么乾隆时期每册书价可折米15~27斤。据光绪朝《清会典事例》记,乾隆朝直隶知县的养廉银一年为600~1200两(66),则一年可购买6000册以上殿本。誊录书籍的贡生,每人每日给银0.06两,年入21.9两,可购买200余册殿本。可供比较的是,乾隆年间云南土窑工匠每年工资为7.2两(67),只能购买72册殿本。应该说,乾隆时期的殿本书价可为一般官员、士人所接受,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殿本书价偏高,一般民众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 关于清代民间刻本书价的变化趋势,张升利用《士礼居刊行书目》,统计出嘉庆年间民间刻本均价为0.249两/册(68),孙文杰则依据清光绪年间南京李光明庄刊印的98种刻本,统计出平均价银为0.154两/册(69),显现出清晚期书价大幅度降低。根据学者研究,出现这一变化与“当时大批官书局的迅速崛起和发展”(70)有很大关系。殿本作为官刻本,乾隆前后期并未面临清末变局,无论是每部殿本的平均书价,还是每册殿本的平均书价,总体上都保持相对稳定。究其原因,与殿本主要由制作成本核算定价的方式有关,较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