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语 综上所述,殿本售卖是清代官刻典籍的主要流通方式。殿本的通行售卖始自雍正朝,乾隆九年成立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标志着殿本售卖走向制度化,清廷由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殿本售卖机制。其售卖方式灵活,流通范围较广,殿本通过五城书铺、琉璃厂书肆、书商贩卖等途径流播海内外。武英殿修书处本质上是清代帝王的御用出版机构,殿本是“皇家的刻本”(71),带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因此,清廷非常重视殿本的售卖流通,售卖本身兼具“资治”和“教化”的功能。清廷建立只按制作成本确定殿本价格的书价制度,不以牟利为目的,意在传播官方典籍,扩大殿本的流播范围。正如康熙帝所言,殿本流通的目的是“教读书人都得看见”(72)。通过殿本售卖,清廷推行崇儒重道、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人人诵习,以广教泽”的目的,以此教化臣民,稳固统治。 另外,殿本的定价方式主要根据制作所费纸墨、写刻工价以及耗余情况核定成本价。而利用《内阁清册》(乾隆前期)、《通行书籍目录》(乾隆后期)、《卖书底簿》(同光时期)等售书清册,可挖掘殿本售卖书价的诸多细节。受制作成本、存量、供求等因素影响,即便是同种殿本的书价差异较大。具体而言,同一时期内的同种殿本,不同纸张、文字、装潢,书价不同;不同时期内的同种殿本,书价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根据《内阁清册》《通行书籍目录》所载200余种殿本,核算出乾隆时期平均每册殿本售价约为0.1两,这一数字可作为当时官方刻本书价的一个参考。 注释: ①杨玉良:《清代中央官纂图书发行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89~90页。 ②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③戴维·芬克尔斯坦等撰,何朝晖译:《书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页。 ④学界关于清代书籍流通的论著,研究视角多样化。有学者关注书籍流通渠道、政府对图书流通的管理,如曹红军等《出版视角下的清代盛世文化政策:以经、史类中央机构出版物为考察对象》(《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11期,第98~100页)、孙文杰《清代图书流通传播渠道论略》(《图书与情报》2012年第6期,第130~136页)等。另有学者从域外视角考察清代书籍流播海外的情况,如范金民《缥囊缃帙:清代前期江南书籍的日本销场》(《史林》2010年第1期,第75~88页)、王振忠《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纪之盛清社会》(《韩国研究论丛》2012年第1期,第60~85页)。 ⑤目前有少数论文涉及殿本流通情况,如杨玉良:《清代中央官纂图书发行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88~92页;朱赛虹、宋淑洁:《清前期官府图书的流通及管理》,《华学》2006年第8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6页。 ⑥参见齐秀梅、杨玉良等:《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⑦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三八八《礼部·颁行书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6页。 ⑧《清高宗实录》卷一○○,乾隆四年九月甲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9页。 ⑨《翰林院编修潘乙震奏请印刷御纂诸书令翰詹官员量力购领事》(乾隆三年),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3-1146-004。 ⑩《武英殿修书处为知会事》(乾隆七年),内阁大库档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登录号:144747-001。 (11)(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206~207页。 (13)素尔纳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卷四《颁发书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14)(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66、2374页。 (15)《翰林院编修潘乙震奏请印刷御纂诸书令翰詹官员量力购领事》(乾隆三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1146-004。 (16)故宫博物院编:《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第2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18)朴思浩:《燕行杂著·册肆记》,《燕行录选集》上册,汉城: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1960年版,第899页。 (19)大庭修:《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20)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47页。 (21)洪翰周:《智水拈笔》卷一,栖碧外史海外搜佚本第13册,香港:亚细亚文化社1984年版,第29~30页。 (22)李尚迪:《恩诵堂集》,韩国文集丛刊第312册,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第242页。 (23)(24)(27)(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760、1839、2374、266页。 (25)包筠雅著,刘永华等译:《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8页。 (26)《清同治光绪间武英殿卖书底簿》,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40页。 (29)杨玉良:《清代中央官纂图书发行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92页。 (30)(37)(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05、2285、214页。 (31)(36)周启荣:《明清印刷书籍成本、价格及其商品价值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7页。 (32)《编辑之友》1993年第4期,第71~75页。 (33)大陆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编:《明清史研究论集》,台北:大陆杂志社1967年版,第144~149页。 (34)周启荣(Kai-wingChow):《近代早期中国的出版、文化与权力》(Publishing,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5~17页。 (38)内阁大库档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登录号:210105-001。 (39)为便于统计、对比书价,除引文依据原文外,统一将古代书价折算成两,下文皆同。 (41)按,《武英殿颁发通行书籍目录》原书注明为155种,但笔者复核后,发现实际只有154种。 (42)参见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15页。 (44)《清同治光绪间武英殿卖书底簿》,第120页。 (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15页。 (46)此处原册档残缺部分文字,以□表示。 (47)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九九《内务府·书籍碑刻》,第929页。 (48)故宫博物院编:《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第4册,第11页。 (49)(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15页。 (50)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六《致刘星房》,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所刻增修本。 (52)本表所列书价来源:乾隆前期殿本书价,依据《内阁大库清册》;乾隆后期书价,依据《武英殿颁发通行书籍目录》;同光时期书价,依据《清同治光绪间武英殿卖书底簿》。 (53)《分类字锦》无乾隆后期书价数据,特此说明。 (54)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一二《刻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55)(56)(61)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34、535、535页。 (57)内阁大库档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登录号:223850-001。 (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724页。 (59)《浙江重刊聚珍板书单》,陶湘编:《书目丛刊》第2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60)《闽刻武英殿聚珍版书价单》,陶湘编:《书目丛刊》第2册,第363页。 (62)袁逸:《清代书籍价格考——中国历代书价考之三(上)》,《编辑之友》1993年第4期,第73页。 (63)孙文杰:《清刻本图书的价格与分析》,《出版科学》2013年第4期,第101页。 (64)(68)张升:《古代书价述略》,《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92页。 (65)参见孙文杰:《清代宋刻本书价考略》,《出版科学》2009年第4期,第95页;《清代元刻本书价考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7期,第130页。 (66)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二六一《户部·俸饷》,第1092页。 (6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8页。 (69)孙文杰:《清刻本图书的价格与分析》,《出版科学》2013年第4期,第104页。 (70)孙文杰:《清代图书价格的比较及特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8期,第101页。 (71)高振铎:《古籍知识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72)康熙《城固县志》卷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