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院编修官与书写 太祖、太宗时,对辽、宋降官保留原官原职,故史籍有直史馆王枢、祝简的记载。直史馆之置始于唐初,为唐代史馆之专职,宋、辽沿袭,金初有所保留。熙宗时,国史院成立,废直史馆之官名,设国史院编修官与国史院书写,二者为专职,而且是女真、契丹、汉人混置。国史实录有汉字本、女真字本,所以国史院置有女真族人书写。国史院还曾二次编修《辽史》,专设修《辽史》刊修官与编修官,还有契丹文书写官,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史官阶层,这一阶层之状况也可由各位编修官与书写反映出来。 1.国史院编修官 史籍所见国史院编修官包括修《辽史》刊修官、编修官二十九人: 圆福奴 女真族。“编修官圆福奴之妻与蒲家姻戚。”(60)海陵猜忌、滥杀蒲家,贞元元年(1153)五月,圆福奴因受牵连而被杀。(61)圆福奴是史籍所见最早的编修官。 党怀英 大定十八年(1178)《礼部令史题名碑》题记:“儒林郎、国史院编修官、武骑尉、赐绯鱼袋党怀英。”(62)大定二十一年(1181)《重建郓国夫人殿记》题款:“承直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武骑尉、赐绯鱼袋党怀英记并书。”(63)大定二十二年(1182)《大金重修东岳庙碑》,大定二十四年(1184)《乌古论窝论墓志铭》、《重修天封寺记碑》,大定二十五年(1185)《大金得胜陀颂碑》、《王去非墓表》,均题款:“承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党怀英额。”(64)由石刻资料知党怀英于大定十八至二十五年兼国史院编修官。 《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上·党怀英传》:“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夹谷衡 女真族,大定十三年(1173)中女真进士第四,补东平府教授,历范阳簿、国史院编修官,改应奉翰林文字。(65)至大定二十五年仍为编修官。(66)后又迁修起居注。 宗璧,女真族。大定十五年(1175),“诏译诸经,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译解,翰林修撰移刺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刺履讲究其义。”(67) 移刺益 契丹族,荫补国史院书写。大定二十九年(1189),以应奉翰林文字,为《辽史》编修官。与党怀英、赵沨等人合修《辽史》。 赵沨 汉族,东平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仕至礼部郎中。性冲淡,学道有所得,尤工书,自号‘黄山’。赵秉文云:‘沨之正书体兼颜、苏,行草备诸家体,其超放又似杨凝式,当处苏、黄伯仲间。’党怀英小篆,李阳冰以来鲜有及者,时人以沨配之,号曰‘党赵’。”(68)二十九年(1189)为应奉翰林文字,与移刺益等七人为修《辽史》编修官。 温迪罕缔达 女真族。“该习经史,以女真字出身,累官国史院编修官。”(69)大定六年(1166),“令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以古书,习作诗、策。”(70)大定十五年(1175)迁著作佐郎,与编修官宗璧等译经史。其任国史院编修官似在大定六年至十五年。 许安仁 汉族,献州交河人。“幼孤,能自刻苦读书,善属文。登大定七年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章宗)即位,改国子监丞,兼补阙,徙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职如故。”(71)其任编修官似在大定十年之后至明昌初。 高霖 汉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用荐举,召为国史院编修官。”(72)时似在大定末。 徒单镒 约于大定末任国史院编修官。见“监修国史”。 耶律履 大定二十五年(1185)《萧资茂墓志铭》款书:“□德将军、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骁骑郎耶律履撰并书。”(73)其于大定二十五年为编修官,次年兼同修国史。见“同修国史”。 完颜寓 女真族。“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召为国史院编修官。”(74)时似在明昌年间。 魏抟霄 汉族,初以荫补官,以荐从事史馆,后又任国史院编修官。《十方大长天关玄都宝藏碑铭》款记:“承事郎、应奉翰林文字、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魏抟霄撰。”(75)其仕编修官似在章宗时。 吕卿云 汉族。《金史》卷十一《章宗纪》三:“(承安五年)十一月乙卯,以国史院编修官吕卿云为左补阙、兼应奉翰林文字。” 左容 汉族。章宗泰和三年(1203),“命编修官左容充宫教。”(76) 马天来 汉族,介休人。卫王至宁元年(1213)进士。宣宗迁都汴梁后,为国史院编修官。(77) 王仲元 汉族,自号锦峰老人,平阴人。宣宗贞祐二年(1214),召为应奉翰林文字、承直郎、国史院编修官。(78) 张邦直 汉族,河内(河南沁阳)人,卫王至宁元年(1213)进士。宣宗南渡后,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79) 王彪 汉族,大兴(今北京)人。贞祐五年(1217)经义进士第一,约于兴定初,为国史院编修官。哀宗时,为翰林待制,汴京被围,服毒死。(80) 申万全 汉族,高平(山西高平)人,贞祐三年(1215)进士,哀宗正大中,召为史馆编修。(81) 马季良 汉族。宣宗兴定二年(1218)六月,石州民反,走保积翠山,官兵攻之不下,“诏国史院编修官马季良持告敕、金币往招之。”(82) 冯延登 汉族,吉州吉乡(山西吉县)人,幼年颖悟,从赵秉文学诗,宣宗兴定五年(1221)入为国史院编修官,改太常博士。又历知登闻鼓院,兼翰林修撰、国子祭酒、假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汴京陷落,自杀。 孙德秀 汉族,泾州长武人,宣宗兴定六年(1222),权国史院编修官。哀宗正大七年(1230)拜监察御史。(83) 元好问 鲜卑拓跋氏后裔,号遗山,秀荣(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84)《元好问全集》卷二十七《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云:“正大初,予为史馆编修官。”同书卷三十三《吏部掾属题名记》云:“正大二年五月日,儒林郎、权国史院编修官元某记。”元好问撰《太原昭禅师语录引》,曰:“正大初,予在史馆。昭公属予求书屏山所作铭于礼部闲闲公。”(85)又作《帝城二首·史院夜直作》和《水调歌头·史馆夜直》诗。刘祁《归潜志》卷九亦云:“元尝权国史院编修官。”哀宗正大二年(1225)左右,元好问为国史院编修官。《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下·元德明传附子好问传》曰:“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听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雷渊 汉族,字希颜,应州浑源人。自幼发愤读书,卫王至宁元年(1213)词赋科进士。正大中,转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修《宣宗实录》。(86) 白文举 汉族。据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五首》,推断白文举似在哀宗正大年间任国史院编修官。 张子中 汉族。《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三《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之碑》:“御史刘公光辅、编修张公子中诸人,与之年相若,而敬君加等。”张子中约在哀宗时任国史院修撰官。 王若虚 汉族,字从之,号慵夫,金亡后自称滹南遗老,藁城人。“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87)约于大安二年(1210)任著作佐郎。兴定四年(1220)与修《章宗实录》。正大初,与修《宣宗实录》成。 山西襄汾县张礼村出土《尚书礼部牒》题款:“□□中顺大夫、礼部员外郎、兼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官□□。”又有“□□大金崇庆月”文字。长治市屯留县路村镇王村出土金崇庆元年(1212)《尚书礼部赐崇福院牒文碑》题款:“中顺大夫、礼部员外郎、兼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官甲。”还有贞祐元年(1214)《敕赐寂照寺牒》,也题有:“中顺大夫、礼部员外郎、兼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官□。”(88)此三碑文似为同一人所撰,撰者于崇庆、贞祐间任编修官。 国史院编修官包括一位佚名氏,凡二十九人。汉人二十,女真六,契丹二,鲜卑拓跋氏后裔一人。尤其是金后期,基本上全由汉人充任。元好问虽为拓跋氏后裔,然已完全汉化。编修官员额八人,女真、汉人各四人,然实际充任者还有契丹人。 2.国史院书写 移刺履 海陵正隆元年(1156),荫补为承奉班袛侯、国史院书写。又历国史院编修官、同修国史。见“同修国史”。 移刺益 世宗大定年间,以荫补国史院书写。 魏抟霄 章宗明昌年间,以荫补荐为国史院书写。 李汾 汉族,太原晋平人,元光末,以荐入史馆为书写。 雷琯 汉族,坊州(陕西黄陵)人,宣宗时,以荐为国史院书写。金亡,被杀。其生平见《中州集》卷十、《归潜志》卷二。 国史院书写又称“从事”,即“从事史馆”。史籍所见书写官凡五人:汉人三,契丹二人。金代官制,书写十人,女真、汉各五人。然史籍未见女真族书写官的记载。唐宋史馆有楷书手,金置书写官,不仅有汉人书写,也有擅写女真字的女真书写,亦见其史官制度之民族特点。 按照国史院工作流程,编修官依据起居注、日历、日录撰成实录初稿,书写官将实录初稿誊写为清稿,上报“修国史”、“同修国史”审改、统稿,检阅官辅助核实资料。成稿后再报国史监修审阅通过。编修官与书写不仅负责国史院日常事务,还承担了国史纂修的基础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