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金代史官考(4)

http://www.newdu.com 2019-03-29 《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 牛润珍 高珊 参加讨论

    四、记注官与日历著作官
    金初,承袭辽、宋之旧,保留起居郎一职。虞仲文、程宷等入金,皆曾任起居郎。熙宗天眷初,置记注院,设修起居注官职以为记注官,起居郎由此不见于记载。“修起居注”始见于北魏太和以后至北齐,隋唐为起居舍人、起居郎。金置修起居注似上承北魏,平时数员,先后由谏官、左右卫将军、左右司官员兼,所任官员基本上全都是皇帝近臣,而且皇帝还要亲派一位心腹宰相监领。史籍所反映的金代起居注纂修最早者为海陵王时期。皇统时,置著作局,掌修日历。日历源于唐时宰相所撰“时政记”,五代时改曰“日历”,由枢密院官员兼掌,其编纂时断时续。宋有日历所,然置废不常。金以著作局为日历编修之专门常设机构,由著作郎、著作佐郎负责。著作郎、佐郎各两员,分别由女真、汉人各一人担任。著作官自唐贞观以后久废史职,至金又具史任。日历编修也步入常态化、规范化。
    史籍所见修起居注三十三人,著作官九人。
    1.修起居注
    萧彭哥 契丹族。《金史》卷六十《交聘表》上:“(天德三年九月)以经武将军修起居注萧彭哥为夏生日使。”同书卷五《海陵纪》也记及此事。清人卢广成《西夏书事》卷三十六曰:“金使来贺生日,使臣为经武将军修起居注萧彭哥。”天德三年(1151)萧彭哥兼修起居注。
    敬嗣晖 汉族,易州人。天眷二年(1139)进士。“有才辩,海陵为宰相,爱之,及篡立,擢起居注。”(89)
    完颜宗叙 女真族,天德三年(1151)“迁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转国子司业,兼右补阙。”(90)
    高怀贞 汉族。“素与海陵狎昵……海陵篡立,以怀贞为修起居注。”(91)其任修起居注似自天德初至海陵被弑。
    纳合椿年 女真族,幼习女真字,“海陵篡立,以为谏议大夫……改秘书监,修起居注,授世袭猛安,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92)时间当在天德年间(1149-1153)。
    杨伯雄 汉族,藁城(河北藁城)人,皇统二年(1142)进士。“海陵篡立,数月,迁右补阙,改修起居注。”约于正隆初,“丁父忧,起复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迁直学士,再迁右谏议大夫,兼著作郎,修起居注如故。”正隆三年(1158)正月,“皇子慎思阿不薨,伯雄坐与同直者窃议被责……乃落起居注,不复召见。”(93)杨伯雄兼修起居注,时在天德二年至正隆三年(1150-1158)。
    高药师 汉族。贞元二年(1154)海陵诛萧裕。“高药师迁起居注,进阶显武将军。药师尝奏裕有怨望,至是赏之。”(94)
    张仲轲 汉族。“幼名牛儿,市井无赖,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为业。海陵引之左右,以资戏笑……及即位,为秘书郎……正隆二年,仲轲为左谏议大夫,修起居注,但食谏议俸,不得言事。”(95)张仲轲修起居注在正隆二年至四年。
    移刺温 契丹族,工契丹小字,为宗弼所亲信,似于熙宗末海陵初,“累迁左谏议大夫,兼修起居注。”(96)
    郭长倩 汉族,文登人。“登皇统丙寅经义乙科。仕至秘书少监,兼礼部郎中,修起居注。”(97)时似在海陵天德后。
    移刺子敬 世宗大定年间,以秘书少监,兼修起居注。参见“同修国史”。
    移刺道 契丹族,本名赵三。通女真、契丹、汉字。世宗大定二年,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深得世宗器重,曰:“此人有干才,可大用也。”又曰:“道清廉有干局,翰林文雅之职,不足以尽其才。”(98)
    夹谷衡 约于大定二十五年之后,迁修起居注。见“国史院编修官”。
    徒单镒 约于大定末,兼修起居注。见“监修国史”。
    刘仲诲 汉族,大兴宛平人。“皇统初,以宰相子授忠勇校尉。九年,赐进士第,除应奉翰林文字……大定二年,迁待制,兼修起居注、右补阙。”(99)
    张汝弼 东胡后裔,以父荫补官,正隆二年进士。世宗即位后,任应奉翰林文字兼修起居注,转右司员外郎。(100)其兼修起居注时,又有移刺子敬也兼此职。
    纥石烈奥也 女真族。大定十四年(1174)十一月,“以御史中丞刘仲诲、殿前左卫将军兼修起居注纥石烈奥也等为贺宋正旦使。”(101)
    崇璧 女真族。大定二十六年(1186)十一月,世宗与宰臣论女真族人才,“上顾修起居注崇璧曰:‘斯人孱弱,付之以事,未必能办,以其谨厚长者,故置诸左右,欲诸官效其为人也。’”(102)
    贾少冲 汉族,通州人。家贫好学,守正不阿,外柔内刚。大定二年(1162),入为秘书少监,兼起居注、左补阙。十四年(1174),迁右谏议大夫,秘书、起居注如故。(103)前后兼修起居注十二年。
    杨邦基 汉族,华阴人。少好学,天眷二年进士。大定初,迁翰林直学士,再迁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修起居注。与纥石烈良弼等同修《世宗起居注》成。“大定二十一年卒。邦基能属文,善画山水人物,尤以画名当世。”(104)
    粘割斡特刺 女真族。“贞元初,以习女真字试补户部令史……大定七年,选授吏部主事,历右补阙、修起居注。”(105)
    移刺杰 契丹族。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正月,以修起居注官上言,建议史官与闻朝议。(106)
    杨伯仁 汉族,藁城人。“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之后,“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107)伯仁以侍讲兼太常卿领修起居注。
    王天祺 汉族。《金史》卷六《世宗纪》上:“(大定七年九月)庚寅,次保州,诏修起居王天祺察访所经过州县官。”
    完颜乌者 女真族。《金史》卷九《章宗纪一》:“(大定二十九年六月)辛卯,修起居注完颜乌者、同知登闻检院孙铎皆上书谏罢围猎。”同书卷八十三《张汝霖传》亦记及修起居注完颜乌者。
    张暐 汉族,莒州日照人。“博学该通,登正隆五年进士。”大定二十九年(1189),“迁太常少卿,兼修起居注。改礼部郎中,修起居注如故。”(108)
    夹谷守中 女真族。大定二十二年进士。约于章宗初,“除刑部主事、监察御史、修起居注。”(109)
    纳坦谋嘉 卫王时,以翰林修撰,兼修起居注。见“同修国史”。
    女奚烈守愚 女真族。明昌二年(1191)进士。约于承安年间,任著作郎。“大安元年,除修起居注。”(110)
    佚名 大定十九年《汝州香山观音禅寺慈照禅师塔铭》题款:“中宪大夫、尚书礼部郎中、兼修起居注□骑□□□阳县开国子、食邑□□户、赐紫金鱼袋□长□书。”(111)
    许古 汉族,许安仁子,河间乐寿(河北献县)人,明昌五年(1194)进士。贞祐初,迁尚书左司员外郎,兼修起居注。(112)
    王良臣 汉族,潞州(山西长治)人,承安五年(1200)进士。《金史》卷十五《宣宗纪》中:“(兴定二年十一月)元兵收潞州,元帅右监军纳合蒲剌都、参议官修起居注王良臣死之。”
    张汝明 汉族,哀宗正大八年(1231)迁礼部员外郎,兼修起居注。(113)
    修起居注官三十三人:汉人十五,女真十一人,契丹五,东胡后裔一人,身份不明者一人。修起居注为兼职,由此三十三位记注官可以看出,兼任此职者,前后有变化,即由谏官改为左右卫将军,又由左右卫将军改为尚书左右司员外郎。
    2.著作官
    杨伯雄 海陵天德年间,以右谏议大夫,兼著作郎。见“修起居注”。
    杨伯仁 约在天德年间为著作郎。见“修起居注”。
    康元弼 汉族,大同云中人。“幼敏学,善属文,登正隆二年进士第。”约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转秘书少监,兼著作郎”。(114)
    胥鼎 汉族,代州繁畴(山西繁畴)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承安四年(1199),“尚书省起复为著作郎……上曰:‘著作职闲,缘何无他阙,姑授之。’未几,迁右司郎中,转工部侍郎。”(115)
    女奚烈守愚 约于承安间任著作郎。见“修起居注”。
    温迪罕缔达 大定十五年(1175),迁著作佐郎。见“国史院编修官”。
    史公奕 汉族,自号岁寒堂主人,大名(河北大名)人,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宣宗时,迁著作郎,翰林修撰,同知集贤院。著《大定遗训》(116)。
    王若虚 大安二年(1210)任著作佐郎。见“国史院编修官”。
    佚名氏,贞祐元年(1214)《敕赐寂照寺牒》撰人“兼著作郎”(117)。
    著作官九人,汉人六,女真二人,一人身份不明。著作官不仅皆才学之士,其任著作前后,又多有修起居注和国史院编修官的经历。
    金代史官制度沿袭辽、宋、唐,甚至远承北魏,其编修机构名目虽不及唐宋,然仅就实录、记注、日历之设官撰作,其制度之密、稳定、完善与机制有效,远超迈辽且可追唐宋,甚或有过之,可谓是自北魏以来史官制度的又一次小结。金代史官又是一多民族群体,有女真、契丹、汉、奚、东胡后裔(渤海)、鲜卑拓跋氏后裔等。国史监修、修国史、同修国史、国史编修、国史书写、修起居注、著作等各种史官一百三十三人:女真四十四、汉六十八、契丹十五、奚一、东胡后裔二、拓跋后裔一、不明者三(118)。这一多民族史官群体基本上由女真族主导,越是高层如监修,尤其是金代前期、中期,女真族对官修有绝对的掌控权。起居注涉及要害,所以亦由女真史官控制。汉族史官人数虽多,但须按照女真统治者的意志从事撰写,任劳任怨而不能有自己的任何想法。金在官制上“胡汉分治”,然在史官制度方面是胡汉结合,其实录、记注,还有《辽史》纂修等,都是由胡汉史官共同完成的。因此,金代史官制度既有传统性又有民族性,为唐宋以来的史官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使史官制度的发展到了金代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