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 贺信中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的思想极为深刻,对发展中国历史学的重大意义、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方向与任务都做了明晰而深刻的阐释。 第一,对历史学研究对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精辟阐述。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讲到,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观照现实,服务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的真意就在于此,是把历史学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 第二,对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作出了精辟阐述。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对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所作的科学论断,具有极其深刻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如果说哲学是社会科学殿堂的皇冠,那么,历史学就是这座宏伟殿堂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不牢,就不可能有殿堂的巩固和持久。 第三,对中国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贺信中指出,“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段话包含着几层意思:1.继承优良传统。2.整合研究力量,推动融合发展。3.提高研究水平,增强创新能力。4.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趋势。5.突出中国特色,构建“三大体系”。这些指示为中国历史学和广大史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又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四,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贺信中讲了几层意思:1.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2.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3.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4.产出精品力作(强调“有思想穿透力的”),培养学术大家(强调要“学贯中西的”)。5.推动史学发展、加强国际交流。6.再次对历史学的任务进行了具有文学色彩的概括: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最终概括为“知古鉴今、资政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必定会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定会迎来中国历史学创新发展的春天。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重温贺信和“5·17”讲话,我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课题需要研究。 第一,需要做“四个审视和总结”:一是要审视和总结近代之前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学科体系;二是要审视和总结中国近代所建立起来的历史学学科体系;三是要审视和总结近70年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四是要审视和总结西方近现代的历史学学科体系。这四个审视和总结属于调查研究,应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第一步要做的研究。 第二,需要研究原创性、自主性的问题。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时,强化我们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有效途径。这属于古为今用,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第三,需要研究“洋为中用”的问题。“洋为中用”需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相结合。反对欧洲中心论与正确对待西方史学体系中那些合理的存在,应该辩证地对待。总的态度应是借鉴其合理的成分,依据中国的实际加以变通,然后将其合理的因素吸收到中国历史学体系之中,做出我们的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西方理论的有效途径;扬弃是从“洋为中用”走向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为此,当我们在审视和总结70年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候,对于历史学各个领域中那些在借鉴西方合理成分,并依据中国实际加以创新的学术成果,应予以整理,使它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作用。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的重视、对史学工作者的关心是多方面的,而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是贺信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这段话中“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借鉴历史”的表述,反映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借鉴观。 《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左传》中的“禹、汤罪己,其兴也悖(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战国策》中的“前世之不忘,后世之师”,《荀子》中的“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初贾谊《过秦论》中的“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都是强调历史借鉴的重要意义。借鉴历史是中国历代史家写史、编史的重要出发点之一。中国历史上汉唐明清等强盛王朝的形成,也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家重视历史借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历史借鉴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从多角度阐述了历史借鉴观的具体内涵:一是借鉴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二是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经验与教训;三是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四是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应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历史借鉴观的学习,并自觉贯彻落实在我们的科研教学工作中。 王建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学。中国素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历朝历代史官史书皆有传承。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立,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此众多的历史学家,群集一院,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者来说,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伴随而来的重大责任。因为,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自然呈现的,而是需要历史学者的精心打磨。漫不经心的制作只会出现粗糙的镜面,或是一个哈哈镜,呈现的将是一个失真的面相。 求真求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离开了真实,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生命。要真实地呈现历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研究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去发现已被时间尘封的历史真相。当然,历史真相的呈现,不只需要精湛的专业功夫,还需要秉持学术良知,有时它还需要足够的学术勇气。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立于“地狱的入口处”的坚定与勇气从事科学研究。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仅仅做到呈现真相还是不够的。历史研究不仅要求真,还要求规律性,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过程,还要注意历史发展的关联,注重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了历史学融合发展的要求,这个融合发展,既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及考古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也包括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内院外学科力量的协同发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加强与国际历史学界的交流,汲取一切优秀的研究成果,借鉴有益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国历史学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贺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和历史研究一以贯之的高度关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和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历史研究意义的充分肯定;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和历史研究鉴古知今功能和作用的特别重视,也就是建立在正确认知、严谨认真基础上的历史研究具有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深意所在,从而更好地从事我们的本职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这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第一,从中国近代的历史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领导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同志将其总结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二,从历史研究自身看,历史研究的使命就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鉴古知今。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历史研究本身也就具有人民性的特质。第三,史学研究的人民性,要求我们的史学著述以正确的史观为引导,将科学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大众。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中领会和研究世界历史,必将为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打开无比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世界史研究者为之百倍努力奋斗,书写能够代表中国史学研究水准的著述,真正做到总书记指示与要求。 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大好时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历史研究也需要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得到发展,并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如何加强新时代历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即“融合发展”的思路。“融合发展”是历史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历史科学“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实行融合式研究,才能使我国的历史科学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才能使我国的历史研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通过融合发展,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高水平的历史学家。中国需要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历史学科制高点上的历史学大家,这是中国气派的历史研究“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人才体现,是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的历史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融合发展”着力推出一系列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这是中国气派的史学发展重要载体的体现。一批学贯中西历史学家的涌现和一批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的问世,是中国特色历史研究发展繁荣的最重要的标志。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成果的叠加,是中国历史研究“融合发展”所需要追求的目标。 夏春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专门发来贺信,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中国历史研究院要乘势而上,不辱使命。这里简要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学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完整概念,所谓“中国特色”,指具有中国特点、切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目前,我国发展正处在关键节点上,全党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得至关紧要,而这四个自信,都与科学、正确地解读历史紧密关联。要坚决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历史学的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总体上还不太相称。特别是中国史研究,其学术根基和中心理应在中国。要主动引领学术潮流,掌握学术话语权,而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通过三大体系建设,大力彰显历史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上发挥积极作用。这12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新成立的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下设9个研究室,除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外史学理论外,还包括历史思潮、国家治理史、中华文明史、中国通史、中外文明比较、海外中国学研究等,在学科设置上体现了这12字理念。目前,我们一边建所,一边搞科研,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杨艳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举措,贺信为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立于新时代潮头,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任务,这是党对历史研究工作赋予的历史重任,也体现了党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历史担当的高度信任。 贺信将史学与时代和社会关系的命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史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解决时代问题的工作中,史学工作者应当有自己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基本的路径和方向,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自身的历史合理性和学理科学性的历史解释体系。 首先,把握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其次,在对中外优秀史学理论遗产的综合研究中,在汲取世界优秀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研讨中国历史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将中国史学置于世界史学的发展背景下进行考察,创新对中国史学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