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上承原始社会,下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白洋淀地区地处河北平原的中部,地势低洼,为“九河下梢”、古黄河“尾闾”,在古代文化交流交往过程中地位突出。考古发掘表明,商代特别是晚商时期,白洋淀周边地区存在有文化遗存相对较为丰富的商文化因素,为后人结合文献记载资料客观还原商代白洋淀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拟通过分析有关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对白洋淀地区和商王 “王畿”的关系、殷商时期白洋淀周边的方国、殷商时期白洋淀的称谓进行简要探析。 一、古白洋淀及周边地区是“王畿”势力的稳定辐射范围 1.学界对于殷商“王畿”势力范围的认识 商汤灭夏以后,由偏东的活动区域(河南商丘地区)西迁到天下之中的伊洛地区(河南偃师地区)。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商代前期商王被迫不断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地,才最终稳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以安阳为核心区域的“邦畿”(国君直接统治区域,商代称“邦畿”,也即后世熟称的“王畿”)之地占地约千里。《诗·商颂·玄鸟》称商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周礼·地官·大司徒》曰“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夏后、殷、周之盛, 地未有过千里也”,以上文献即指“王畿”占地约在方圆千里范围之内,王畿之外是众多的诸侯国。 商人在建国之初就树立了牢固的国家政治疆域的概念,并有了“体国经野”的国土意识。《诗·商颂·玄鸟》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就是商王征伐“四方”、开疆拓土的真实写照。学界普遍认为,商朝疆域大致范围是,东至于海,西至今甘肃南部,南远及江、汉、湘、赣流域,北达今河北辽西一带。(参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第一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就商王直接统治管辖的 “王畿”范围而言,《战国策·魏策》云:“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而《史记·吴起传》提到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虽说学者对以上两种文献所记载的商王“王畿”具体方位考证意见不尽相同,但学界普遍认为今河南中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应为商王朝“王畿”区域范围。 2.文献揭示先商时期商族势力范围已达古白洋淀及周边地区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冀州乃九州之首,三代帝王建都所在,大禹治水自此始,商族与这片土地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契母简狄是有娀氏女,《史记·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篇》称之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辅佐大禹治河有功而受到封赐,而他们所治理的水就是黄河,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契的五世孙冥时期,商族仍是夏王治理黄河的重要依靠力量。《竹书纪年》记载:“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国语·鲁语上》记载“冥勤其官而水死”。依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可知《山经》河所指示的黄河大致流向,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起,黄河便向东北流淌,经淇县、内黄、曲周、安平、蠡县、安新、霸州,至天津市区入海。白洋淀及周边地区地处黄河“尾闾”,是商代先祖治理黄河的必经之地。治理黄河工程浩繁,绝非仅靠一人一族之力所能完成,必须要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才有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丁山先生考证:“所以‘契居蕃’,我认为应在滱水支流的博水流域”(丁山:《商周史料考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7页)。《汉书·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滱是也”,这就是说契曾经居住在望都到高阳之间的博水边上。博水为白洋淀上游河流。以此推断,由于治水缘故,商族势力已经到达今白洋淀即河北雄安新区一带,并与当地的部族产生了多样化的联系。 及至契的六世孙亥时期,王亥服牛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牛对于商族的兴盛起到重要的作用,牛除用于耕地以外,还用于拉车,运输货物,货运贸易随之迅速发展,商族贸易的强盛与牛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系辞下》云:“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认为:“服牛以引重,乘马以致远,是以人之所用, 各得其宜。”王亥到达有易地区(今河北易县易水河流域),与有易族女子通淫,王亥因此被有易族杀害。王亥之子上甲微为报杀父之仇,借助河伯族力量攻灭有易氏,并杀死有易氏首领绵臣。《竹书纪年》记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王国维认为,有易氏应居住在河北保定易水流域,白寿彝也认同这一观点,后世的学术研究中对此少有异议。 易水为白洋淀上游河流,有易氏居住范围应距古白洋淀地区不远。《山海经· 大荒东经》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王亥在有易氏部族做宾客时,河伯族人能够为王亥赶牛,说明河伯族对王亥的服从。王亥被杀,上甲微借助于河伯族势力复仇成功,进一步说明了商族对于河伯族的控制力。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千里劳师远征近乎不可能,因此河伯族应该是距有易氏不远的部族,也应在古白洋淀及周边势力范围之内。 以上文献资料揭示先商时期商族势力范围已达古白洋淀及周边地区。 3.考古学视域下殷商时期白洋淀及周边地区与“王畿”的关系 商代建立之初,频繁迁都,甚至一度迁都到河北邢台地区,《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随着“王畿”核心区域的变化,“王畿”直接统辖的势力范围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所具体指向的区域范围也有略微的变化。就考古学文化面貌和聚落形态而言,白洋淀周边有关的商代文化遗存与商王的“王畿”存在密切关系。 河北的下七垣文化属于典型的早商文化。白洋淀周边的容城午方遗址发现了下七垣文化遗存,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底有木质的井盘。继下七垣文化之后兴起的是商文化。白洋淀周边这一类型文化的典型遗址包括定州北庄子遗址、石家庄藁城台西村遗址、易县北福地遗址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定州北庄子遗址。 定州北庄子发现42座商代墓葬,其大致年代相当于殷墟二三期,个别墓葬可能晚至四期。发掘报告认为,“这批墓葬排列有序,没有相互叠压或打破现象,其墓坑制作规整,等级森严,普遍流行残酷的殉人、殉狗制度,随葬品亦较丰富,显然在商代非一般平民所拥有。”(《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从总体上观察,无论从其墓葬形制、埋葬制度,或是铜器、陶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都显示该遗址和商王朝中心一带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该方国与商王朝关系紧密,是商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石家庄藁城台西村出土的“守族”方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该方国与商王室存在通婚关系。在望都还有“者”方国,其与商王室同样关系紧密。而白洋淀周边的易县北福地遗址第三期带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 有商一代,商王征伐不断,战争服务于其统治和商业贸易的需要,“王畿”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化,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白洋淀周边区域典型的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遗存出土,证明白洋淀地区应是商王“王畿”核心势力的稳定辐射范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