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氵北)水而“邶”国——殷商时期白洋淀古名蠡测 1.白洋淀周边留下诸多的殷商水文化记忆 古代社会陆路交通不便,沿水路通道进行文化交往交流显得异常重要。白洋淀“九河下梢”、黄河“尾闾”的水域文化特色,使其在商代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商族部分人群分布于古白洋淀区及周围很多地方,从地名、河流名等方面留存有关于此的诸多记忆。如河北保定徐水区西南有河曰黑水沟,古人称黑为卢,故《汉书·地理志》书之作卢水,此水古名“溵水”。水积为湖名曰“大溵淀”“小溵淀”,今徐水区东南界“大因村”“小因村”因位于“大溵淀”“小溵淀”周边而得名。大小溵淀淀水溢流南经“依城”,会“依城”河。这依城即“殷城”一音之转。汉代曾于此置依政县,金置渥城县。依城河后名漕河,与溵水汇合后于“溵同口”流入白洋淀。溵同口即今安新县同口村。这都是殷商族部分人群曾经居息此地所留下的水文化记忆。 2. 甲骨文(氵北)释读之争 殷商时期甲骨文文字体系日益完备,它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合集》8345)中有(氵北)字,从水从北,形声字,北标音。《说文》所无。马如森先生认为可能是商代某水名,其义待考。饶宗颐先生解释为:“乃为方国名。(氵北)、北为一字也。西周彞铭,北伯器有鼎、鬲、卣;北子器有觯、尊、盘。许印林以为北即邶国。北伯诸器出于燕,自属可信。”“故卜辞之(氵北),可能为邶。若然,邶乃殷北鄙之国,且有南北之分矣。许印林以为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乃于商之邦畿求之。王静安以为邶即燕,王亥托于有易,已履其境,其说近是”(《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笔者认为,(氵北)字应为古河流或湖泊之名。以水名命名方国名称是西周分封诸侯国时确定国名的基本做法。“邶”一般代表地名、国名,北字旁加三点水应与“邶”义有别。(氵北)字早于邶出现,甲骨文中无邶字,金文中才有邶字,邶字出现于周代,是在周初武王设置“三监”时才有的国名。邶国之所以叫邶国,是由于邶国境内有(氵北)水的缘故。 3.(氵北)水或为殷商时期古白洋淀的称谓 那么(氵北)水在什么地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先弄清邶国的所在。因为邶国得名是来自邶国的水名,弄清了邶国的所在,邶国内的主要河流或湖泊就应是(氵北)水了。 武王灭纣,为便于统治,把商王朝的直辖地(畿内)划成为邶、鄘、卫三个区域,即在殷都朝歌以北建“邶”、在朝歌以南建“鄘”、在朝歌以东建“卫”三个诸侯国,并派出自己的亲信监管殷商遗民,称为“三监”。 王国维在《北伯鼎跋》说:“光绪庚寅,直隶涞水县张家洼又出北伯器数种。……北,盖古之邶国也。自来说邶国者虽以为在殷之北,然皆以朝歌左右求之。今则殷之故墟得于洹水,大祖、大父、大兄三戈出于清苑,则邶之故地自不得不更于其北求之。余谓邶即燕……邶之为燕,可以北伯诸器出土之地证之。邶即远在殷北”。按王国维的考证,邶国远在殷都之北,其范围沿太行山以东,北至涞水、清苑,包括黄河尾闾古白洋淀地区。后来陈梦家先生也论证了邶国就在易水、涞水流域(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但同时陈梦家又指出:“不过邶国在当时,并不如王国维所说就是燕,因为就金文来看,北(邶)、匽(燕)二国都有铜器传下,可知当时是分别受封的,而北国器只限于周初,当是在三监亡后,邶国就并入燕国了。”(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21页)陈梦家与王国维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陈梦家强调北伯诸器出现在燕地,是由于“三监”灭亡后,邶国就并入燕国的缘故。换言之,邶国的势力范围在周初并没有达到燕国境内。 由此而论,邶国的辖区位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北,卫国(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东北向地区,其地当在今保定、雄安一带,或包括与石家庄、沧州、廊坊部分相连地区。在该区域范围之内,古白洋淀是最广阔的水域,白洋淀位于“九河下梢”、古黄河“尾闾”,邶国因白洋淀命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氵北)水或为古白洋淀在殷商时期的称谓。 总之,古白洋淀地区早在八千年以前就有相当数量的先民生活,他们与外界有着广泛密切的交往。殷商时期,古代白洋淀及周边地区古国林立,该区域已经纳入殷商“王畿”势力的稳定辐射范围之内。随着商王势力的扩张,对该区域的统治日趋稳固。及至商周革命后,周朝将殷商旧地分设“三监”,邶国及(氵北)水地望的考证进一步证实了古白洋淀及周边地区在殷商时期的重要地位。 (作者系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