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金文有如下的寫法[1]: ![]() ![]() ![]() ![]() 諸家對於「 ![]() ![]() ![]() ![]() ![]() ![]() ![]() ![]() ![]() ![]() ![]() ![]() ![]() ![]() 謹按:過去何琳儀先生認為上述東周金文與小徐本《說文》、段注本《說文》所載「居」的異體「 ![]() ![]() ![]() ![]() 車稿:即「枯槁」。《老子》七十六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其中「枯稿」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作「 ![]() ![]() ![]() 據此可知「車」確實可做「庫」(溪紐魚部)的聲符。 《說苑·雜言》:「子路盛服而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向宗魯《校證》引盧文弨曰:「『襜襜』,《荀子‧子道篇》作『裾裾』,《家語·三恕篇》作『倨倨』,《外傳》三作『疏疏』。」[8]《荀子‧子道》:「子路盛服而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王天海先生認為「裾裾」通「楚楚」。[9]郭沫若在考釋《集成》42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見威王》兩見「胥天下」的說法,見於簡252「堯身【251】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舜。」簡253「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之禹」。整理小組云:屈,窮盡。《孟子·萬章》記堯舜禪讓的傳說,謂“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亦有“胥天下”之語。[22]駢宇騫先生指出:「胥天下:全天下。胥,全。」[23]。李均明先生也認為“胥”,全。譯作“於是把整個天下傳給了虞舜”。[24] 蔡偉先生根據《淮南子·精神》:「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若解重負然。」《新序·節士》:「昔堯之治天下,舉天下而傳之他人,至無欲也。」指出“胥天下”即“舉天下”。“胥”、“舉”古韻同在魚部,“胥”之通“舉”,猶“疏疏”或作“倨倨”、“裾裾”。(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532頁)。[25]此外,蔡偉先生也將《史記•屈原列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之“疏”讀為“處”或“居”。[26] 綜合以上來看,「庫」從「車」聲,「車」與「古」聲可通。從「疋」聲的「疏」、「楚」與「裾」、「 ![]() ![]() ![]() ![]() ![]() ![]() ![]() 趙平安先生指出:「通過上面的論證,我們知道上述7件兵器都是東周時期齊系的器物, ![]() 最後討論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底下內容取自程燕:《戰國典制研究——職官篇》,安徽大學出版社,2018年,頁186。 [2] 發表於北京語言大學商周金文與禮樂文化交流會,2019年06月03日。底下所引趙先生意見均見於此文,不再注出。 [3] 何琳儀:〈戰國兵器銘文選釋〉《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頁113。 [4] 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5月)頁114。 [5] 程燕:《戰國典制研究——職官篇》,安徽大學出版社,頁186。 [6] 「菀(委) ![]() [7]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122注﹝一一﹞。 [8] 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428。 [9] 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頁1134注一二。 [10]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119。 [11] 《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三冊,頁17。 [12]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月),頁445。 [13] 董珊:《新見魯叔四器銘文考釋》,復旦網,2011.08.03, http://www.gwz.fudan.edu.cn/src="/article_pics/pic19/190610/01/image050.gif">」、「旅=札」新銓》,《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1期。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363-368頁。 [37] 張儒、劉毓慶著:《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358頁、謝明文:《金文叢考(二)》,《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3輯,巴蜀書社2015年,26-37頁。 [38]參看謝明文(原署名雪橋):《攻研雜志(四)——讀“首陽吉金”札記之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10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30。 [39] 孟蓬生:《說「櫓」》,《中國文字研究》第九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9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6月7日16: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