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族群中,广泛流传着罗贵等九十七人从珠玑巷避祸南迁的故事。此前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认为该故事产生于明代,是少数民族为了取得正统文化身份或隐藏身份编造的故事。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和新发现的材料对故事的文本和流传进行分析,认为该故事产生于宋末,是行朝随扈军民和珠三角勤王义民入元后为避祸而编造的身份故事,在长期口传之后,于明清时代被写入族谱,进而成为族群身份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珠玑巷;移民;集体记忆 居住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族群中,广泛流传着珠玑巷移民的故事。据曾昭璇先生研究,现今珠江三角洲有144个族姓的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南雄珠玑巷,由于战乱或者其他原因,南迁珠江三角洲。其中,罗贵等九十七人避祸南迁的故事最为著名,不仅口头流传,而且被族谱记载,成为许多宗族历史的宪章性文本,言之凿凿,脍炙人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对以罗贵等九十七人南迁故事为中心的珠玑巷迁徙集体记忆进行探讨,并就正于方家。 一、序论 (一)有关罗贵事件的传说与资料 有关珠玑巷移民和罗贵迁移的历史资料,中山黄慈博先生的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收集最为详备。其中,从各种诗文集、家谱、族谱中摘录了数百段关于珠玑巷的记载,并且作了考校工作。关于南迁的传说,黄慈博先生以东莞英村罗氏族谱为底本,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参校,其内容概要是: 宋季,有宫人苏氏(一说胡氏)潜逃出宫,混迹京师,为南雄富民黄某所得,携回珠玑巷居住,后来事泄,地方官员谋图灭迹,以牛田坊之地筑寨驻军,逼居民迁徙。贡生罗贵带领33姓97人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定居。 族谱中还附有《赴始兴县(一作保昌县)迁徙词》、97人名单、《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知府钟文达批词》、《本府文引》,以及到达珠江三角洲后向官府申报户籍的《赴冈州告案立籍繓引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罗贵等之供结》、《单开供状》等文书。 (二)前人的研究和观点 对这一课题,学界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传说的真实性问题 陈乐素先生指出:族谱记载的文书,从文字、从文体、从史实来看,都有许多问题;族谱的传说,把北宋末和南宋末两次动乱产生的移民事件混为一谈;“至于所谓从冷宫逃出来的妃子,罗谱说是苏妃,另一些族谱,如小榄麦氏族谱则说是胡妃。前人已经指出,这事是从宋人说部如《齐东野语》、《咸淳遗事》等记载演变而成。”他还特别指出,《宋史·贾似道传》的胡妃故事,演变为珠玑巷苏妃故事,再构成南雄居民被迫南迁的故事。 2、珠玑巷传说产生在什么时代?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故事产生于明代: 据日本学者井上彻的综述:牧野巽推断大约明代中叶就已经存在;陈乐素也认为产生于明代,以后逐渐盛行;谭棣华认为里甲制实施的明初是传说成立的时期;井上彻则猜测它在明代中叶以前,作为民间承传而得到流传,明代中叶以后被记载于文集和族谱之中,得到了普及。 3、传说的针对性问题 如上所述,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珠玑巷移民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是有疑问的,它产生的年代也值得考究,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它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针对什么问题,被制造或采用的?换一句话说,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个传说? 不少学者认为是明代社会动乱后,珠江三角洲居民应对编户齐民的策略;一些学者还指出这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取得汉族身份的策略。我们仍引用井上彻的综述材料: 梁启超很早就注意到珠玑巷传说与民族意识的关系,认为传说的特征大致就是证明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先是出自中原的汉族。 牧野巽留意到梁启超的见解,从汉化这一视角来探讨珠玑巷传说。认为宋代从南雄方面而来的方言相异的若干移民,向珠江三角洲移动,定居于逐渐汉化了的傣族土人之中,以致这个传说在周围的土人中得到广泛传播,南雄传说可以为“土人”的汉化做出某些贡献。 谭棣华认为珠玑巷传说与明朝实施的里甲制有关系,在土著民族和北方移民相融合的过程中,珠玑巷传说发挥了隐没各姓本来身份的作用,和籍贯没有关系。 井上彻自己则认为:“珠玑巷传说是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最终通过登录国家户籍而成为良民时,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的汉族,而采用的。可以把珠玑巷传说看作是作为象征着三角洲地带被卷入儒教文化圈过程(儒教化)的说话而出现的。” 中山大学刘志伟认为:珠玑巷迁徙故事“所要应付的,显然是明代户籍登记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症状与确认身份有关的现实问题。……关于迁移入籍这一情节很显然是配合明代里甲户籍制度形成的”,与当地的土著尤其是疍民脱离军籍的企图有关。此外,珠玑巷传说或者类似的故事,还与黄萧养之乱以后重新整顿和编制里甲户籍有关。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值得商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