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James Belich,John Darwin,Margret Frenz,and Chris Wickham,eds.,The Prospect of Global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23. ②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球研究机构的未来》,陈欣言译,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25页。 ③孙岳:《国际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会议在德国举行》,《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 ④Heather Streets-Salter,“Becoming a World Historian:The State of Graduate Training in World History and Placement in the Academic World",in Douglas Northrop,ed.,A Companion to World History,Wiley-Blackwell,2012,pp.45-62. ⑤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苏普里娅·穆赫吉参著,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4页。 ⑥Noel Cowen,Global History:A Short Overview,Polity Press,2001. ⑦Peter.N.Stearns,World History in Brief:Major Patterns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fourth edition,Volume Two Since 1450,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2. ⑧A.G.Hopkins,ed.,Global History: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the Local,Palgrave Macmillan,2006. ⑨Bruce Mazlish,The New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06. ⑩Barry K.Gills,William R.Thompson,ed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06. (11)Ross E.Dunn,Laura J.Mitchell,and Kerry Ward,eds.,The New World History:A Field Guide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6. (12)Arne Jarrick,Janken Myrdal and Maria Wallenberg Bondesson,eds.,Methods in World History:A Critical Approach,Nordic Academic Press,2016. (13)(15)赵文亮:《整体史观与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学》,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7—78、80,75-111页。 (14)吴于廑:《巴拉克劳夫的史学观点与欧洲历史末世感》,《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252页。 (16)何兹全:《我们需要包括中国史的世界史》,《光明日报》1984年3月14日第3版。 (17)(18)(19)(20)罗荣渠:《开创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罗荣渠《史学求索》,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4,96、97,102-103,120页。 (21)张宏毅:《世界史学科建设中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编写战后世界史教科书》,《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 (2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23)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黄席群等校,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4)周谷城:《周谷城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5)(26)罗荣渠:《世界史的新视野: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分裂〉中译本序》,罗荣渠《史学求索》,第129、128-129页。 (27)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2017年12月24日检索。 (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2017年12月24日检索。 (29)清华国学院编:《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1)刘文明:《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2)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三联书店,2016年版。 (33)董欣洁:《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4)(36)(37)(41)李学勤、王斯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58、258、273、260页。 (35)李学勤、王斯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第258页;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2版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导言”,第6—7页。 (38)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9)张旭鹏:《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4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69页。 (42)Daniel R.Headrick,"The New World History:A Teacher's Companion(review)",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3,No.1,2002,pp.183-186. (43)威廉·麦克尼尔:《追求真理:威廉·麦克尼尔回忆录》,高照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8页。 (44)(52)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序——评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第17、16,33-41页。 (45)Bruce Mazlish,"Revisiting Barraclough’s Contemporary History",in Bruce Mazlish,Glob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123. (46)(47)Samir Amin,Global History:A View from the South,Pambazuka Press,2011,pp.8-10,back cover.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页。 (4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5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1页。 (5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