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如何处理内部的多样性问题是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由于历史经历、文化传统、族群结构、民族国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对待多样性问题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印度应对多样性的政治策略选择,显然与其特殊的历史经历、文化传统、族群结构、建国模式甚至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等要素密切相关。 也许在一个外来者看来,印度民族国家构建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可以归结为“失败”,但是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外来者并不十分了解印度。26在许多印度学者看来,印度的统一性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27 著名学者比库·帕雷克(Bhikhu Parekh)认为,每个多元文化社会都需要设计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以适应其历史、文化传统和多样性的范围和深度。[35]情况正是这样,印度民族国家构建方略以及其应对多样性的政治策略,既不同于西欧的典型民族国家,也不同于那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28印度强调国家的包容性,对多样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印度应对其“复杂多样性”的理念,一方面来源于对自身国情的深刻把握,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它一方面承认并将语言多样性政治化、国家化,另一方面却拒绝承认任何族类群体的存在。所以,印度的经验是独特的,其民族国家构建具有非典型性。 注释: 1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三大区域,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区,中部为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低地,南部则是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围成的印度半岛,其中北部的高山峻岭造就了中部肥沃的低地(否则印度中部将是一片沙漠),这一点也被视为多样性互相成就的一个客观证据。 2这里的“去族性化”不仅是要去“nation”或“nationality”,而且也不承认“ethnicity”。 3印度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它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圈历史悠久。历史上,印度文明圈至少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 4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就有人类居住。 5其较长的几个王朝如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85年)、笈多帝国(公元320年-540年)、戒日帝国(公元606-647年)等加起来不过数百年。 6从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十六雄国时期”,到波斯(公元前6世纪)与马其顿入侵时期(公元3世纪),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的大夏希腊人入侵,再到王国混战不已的拉其普特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从伊斯兰教统治的德里苏丹国尤其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再到近现代的殖民时期(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先后殖民印度),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印度都处于内部混乱和外部入侵交替出现的历史境况中。 7因其体质特征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而得此称谓。 8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交汇,又生出一些新文化,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结合而有锡克教,印地语受波斯语影响而有乌尔都语。参见尚会鹏:《印度文化史》,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203页。 9“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对印度的输入、渗透和影响日益加深,以至于发生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变异以及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逐渐形成的英-印复合型文化的产生”。参见赵鸣岐:《碰撞与变异——西方文化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的变异及其现代化转型探析》,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印度社会的文明史不仅证明了印度史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且也展示了全球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的交流、冲突和融合的客观现实,以及在这种冲突种印度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参见李云霞:《印度文化多样性初探》,载《亚洲研究》,2015年第5期,p.8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