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在语言学、考古学等相关领域一直是个具有争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语言和基因演变的相关性,是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从理论、方法以及材料的角度,梳理了历史语言学视角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不同假说,并评述了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跨学科协作角度,结合遗传学、分子人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新思考。侗台-南岛语人群的先民可追溯到大陆华南地区,在距今5000-6000年前,开始对外迁移与扩散,其中一支向东迁徙至台湾,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后扩散至远大洋洲,产生了早期Lapita文化;另一支向西,经由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走廊后迁徙至印度尼西亚东部。现今的东南亚诸多族群是以上两组人群与操巴布亚语的土著人群混合而成的。而留在华南地区的演化为侗台语族等,侗台人群又与南下的北方汉族混合形成了南方汉族。 关 键 词:语言;基因;南岛语族;演化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台湾原住民问题研究”(11AZD069)的阶段性成果;受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X21233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ZK1144)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东南各族群的遗传混合”(31801040)支持。 作者简介:范志泉,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研究生;邓晓华,福建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福建 厦门 361005)。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亦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Malay-Polynesian)遍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岛屿以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等地,约有4亿人口,语言总数达1200多种;北起台湾、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东达复活节岛,西抵马达加斯加。南岛语族一般以语言学分类法为主要依据,分为东、西两大区。即东部大洋洲族群(Oceanic),包括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区;西部赫斯佩拉尼西亚族群(Hesperonesian),旧称印度尼西亚(Indonesian),包括中国台湾地区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见图1)。② 自南岛语族共同体确认以来,学术界对南岛语族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众多研究课题中,最引人注目也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莫过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有关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起初便是来自语言学的实践。但是由于语言学者们囿于各自理论、方法以及材料的限制,在该问题的研究方面处于各自为政、各说各话的状态而始终未达成共识。 至20世纪前半期,一些学者如奥地利史前学者Geldern④,考古学者Beyer⑤,我国民族学者林惠祥⑥、凌纯声⑦,日本学者鹿野忠熊⑧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将南岛语人群的起源与扩散研究都联系到了中国大陆东南部地区。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澳洲学者Bellwood依据更新的考古资料,并参考其他学科的资料,提出了一个南岛语族扩散理论,他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居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的农民。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上,考古学所能提供的证据及材料,其实还是相当薄弱的。⑩再者,关于南岛语民族的起源和迁移历史,台湾南岛语学者李壬癸认为我们可以使用几种不同学科的资料来推测:遗传学(基因研究)、语言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其中,基因的稳定性最高也最可靠,语言次之,文化又次之,因为文化最容易移借。所以,本文认为采用语言学与分子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更为可靠的、客观的研究证据来阐释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为此,本文将从理论、方法以及材料的角度评述前人时贤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跨学科协作角度,结合遗传学、分子人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模式的新思考。 二、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假说 尽管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研究理论、方法以及材料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但大抵可归纳为四类假说:一类是认为起源于中南半岛沿海一带;一类是认为起源于中国大陆华南地区;一类是起源于南洋群岛的西新几内亚;最后一类是认为独立起源于台湾,并由台湾开始向外扩散。 (一)中南半岛沿海一带起源说 荷兰学者柯恩(Hendrik Kern)主要是运用构拟的动植物群的古语材料来推断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尤其是只在某种特定气候条件下才能找到的动植物群。他于1889年在《断定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群起源地的语言学证据》(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ginal homeland of the Malayo-Polynesian peoples)一文中,比较了遍布各地区的一百种南岛语言,并构拟出一些原始南岛语词汇。如:甘蔗、椰子、香蕉、竹子、芦苇;鲨鱼、乌贼、虾、鹞鱼、海龟;船、帆、船桨等热带动植物名以及航海词汇,这些词汇证据表明了古南岛语族起源于热带地区且靠海的地方。再从如:稻、米、旱田、水牛、鳄鱼、黑毛猴、向海“PAN*laHud”、内陆/高地“PAN*Daya”等词汇的分布区域来看,则进一步将古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指向中南半岛沿海一带。(11)日本学者土田滋与柯恩的看法比较一致,并从“穿山甲”一词的分布地域更进一步证实了柯恩的看法。(12) (二)中国大陆华南起源说 最早提出大陆华南土著民族侗台语诸语与南岛语具有同源关系的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P.K.Benedict)。他于1942年发表《台语、加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东南亚的一个新联盟》(Thai,Kadai and Indonesian: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一文,首次将南岛语与侗台语进行比较,列出了近30个南岛、侗台语同源词,论述了南岛语与侗台语的同源关系,并结合民族学、考古学知识认为它们共同起源地在华南地区。 法国学者欧追古(A.G.Haudricourt)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应该在亚洲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介于海南岛和台湾之间;因为这个区域比起南洋群岛的南岛语言不仅最分歧和存古现象最多,而且还和华南、越南北部、海南等地的各种语言有亲属或接触关系。(13) 在20世纪40年代,本尼迪克特提出侗台-南岛同源说,并于70年代进一步加以论述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倪大白(1988、1994),蒙斯牧(1992、1995),龙耀宏(1993),陈保亚(1996),欧亚觉亚、郑贻青(2004),邓晓华、王士元(2009),邓晓华、邓晓玲(2011)等学者也纷纷发表论著讨论并肯定侗台-南岛语的亲缘关系。此外,邓晓华(1992)列举了11个侗台语和南岛语有同源关系的,反映原始南岛人文化特征的基本核心词,从这些文化特征也可以窥见侗台语人群与南岛语人群史前早期的密切关系。(14)另外,他还通过对比南方汉语方言与南岛语中有关基本生活、生态、身体部位的一些核心词,发现南方汉语方言中仍保存着原始南岛语“底层”成分,如:飞廉、雷、骹、肉、火尾、杀、穿山甲、哨笛、坂、“多”(此字有音无字)、舌头、蟑螂、蛇、砍。可以说南方汉语的形成是随汉人南迁的中原汉语与南方土著语言,即与原始南岛语长期相互融合的结果,留在大陆的古南岛人可以分成两部分:一种是已经汉化的闽、粤、吴人;另一种是受中原文化影响,但尚未汉化的苗瑶族群、侗台族群。(15) (三)西新几内亚起源说 萨丕尔(Edward Sapir)曾经提过一个这样的观念:我们可以经由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地理分布来推论民族迁徙的历史与方向,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古代居留中心。(16) 这一观点在戴恩(Isidore Dyen)1956年的《语言分布与民族迁徙理论》(Languag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theory)一文中得到了全面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分布与民族迁徙学说,即语言最分歧地区最可能是该语族的起源地。(17)1965年戴恩在《南岛语言的词汇统计分类》(The Lexico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一文中,运用语言分布与民族迁徙学说来推测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他以斯瓦迪士200基本核心词表来收集南岛语词汇,发现有三个地区语言同源百分比率最低、最分歧: (1)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区; (2)中国台湾地区; (3)苏门答腊及其西岸岛屿。 其中,尤以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区所包含的语言总数最多、最分歧。由于东新几内亚与美拉尼西亚的语言属于东部南岛语大洋洲支系的一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语言演变。那么南岛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也就只有西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因此这一地区最有可能是古南岛语族的起源地。(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