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话与书写的人类学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9-08-21 《民俗研究》(济南)2019年 张劲夫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文字的神话有肯定型和否定型两种类型。拉祜族的文字神话叙述了该族从有文字到无文字的过程,文字充满了神秘性和非原生物质性的特征。将文字放置在西南边疆区域社会变迁中观察,被吃掉的文字神话其实反映了历史上拉祜族在边疆族群政治结构中的边缘性地位。文字神话与地方社会权力、宗教镶嵌在一起,“创制新文字”和书写实践对于“无文字民族”而言具有重获丢失的文化财产的政治隐喻。从整体视角来审视拉祜族及中国西南藏缅语族的文字神话,拓宽了文字研究以“文/野”之别和“中心-边缘”划分的研究视野。
    关 键 词:拉祜族/无文字/神话/整体视角
    标题注释: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云南澜沧拉祜族双语和谐及母语保护个案研究”(项目编号:QN2016045)与云南省第四批博士后定向资助项目“云南拉祜族双语教育类型及实践的民族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劲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讲师、在站博士后(云南 昆明 650500)。
    在中缅边境哈尼玛山脚下有一个拉祜族村寨,当地流传着“经书”的神奇传言:藏在深山中的“经书”,外人不得触摸和翻阅,否则必遭“神”惩罚。曾经有人不听劝阻,偷看了经书,结果成了疯子。尽管这个传言本身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经书中的文字缘何被赋予了神圣性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联系到清代澜沧江西岸拉祜族“五佛五经”①起义的历史事件,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传言与当地村民的历史记忆有关。文字是再现口说话语的书面标记,本身具有表达情感、记录事件和存储记忆的作用,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因此,文字的研究有了“前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②“野性思维”与“文明思维”③的对立模式。传统人类学研究较集中于无文字社会部落和群体,将有文字、书写传统的社会和民族与文明、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其中读写能力认为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动力之一④,显然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的划分仍旧没有超脱“文/野”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英国学者罗伊·哈里斯则强调文字的整合论,反对脱离社会、历史、文化和权力的研究取向。⑤中国西南边疆上的拉祜、傈僳、哈尼等藏缅语诸民族,他们长期处于无文字的口传文化传统,以及与坝区或平原农耕文明不同的生态、社会文明体系,以他者的文化形象存在于主流历史文献中。詹姆斯·斯科特认为这些山地民族的“拒绝或放弃书写和文字”⑥是逃离王朝/国家统治的艺术手段。他将书写的能力与国家政治、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这种研究视野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文字体系对无文字社会的影响。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中国学者针对汉文字的研究揭示了文字不仅有交际、书写功能的特点,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对少数民族文字与相关的国家-社会、族群关系、宗教特性的讨论涉及不多。⑦本文透过拉祜族及西南地区藏缅语族无文字的神话故事,结合文字研究的整体视角,在边疆社会历史变迁的脉络下,探讨文字如何被赋予神性、文字书写实践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地位以及相关的象征性,从而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制和推广新文字运动的政治意义及困境。
    一、“无文字”神话及其结构
    很多文化古老的民族都有关于文字如何创造的神话,比如仓颉造汉字,纳西木氏祖先牟保阿琮造东巴文等诸如此类的传说。没有文字的民族社会中的神话,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失去本来有的文字。下面以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藏缅语诸民族的神话文本为例,讨论他们的“无文字”文化逻辑。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澜沧江沿岸和中缅边境地区,明清时期这些地区属于傣族土司属地,拉祜族的抗争起义亦多发生在这一地带。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拉祜西和苦聪话三种方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48.6万人。根据陶学良、娜朵等人的收集整理,关于拉祜族文字的神话有两个文本:
    厄沙(注:拉祜族的天神、造世神)把文字写在牛皮上给阿佤,恰逢节日,把牛皮、牛肉煮在一起。阿佤兄弟吃了半截牛皮,只剩下一半文字。厄沙把文字写在竹片和纸上,汉家兄弟使用墨和笔,汉字保存得最完备。厄沙给傣族发文字,发给贝叶和树皮,它们不能吃,傣家文字保存得最整齐。厄沙把文字写在牛肚子上,发给爱尼人,他们把牛肚子煮成烂泥吃进肚子里,所以爱尼兄弟没有文字。厄沙赐给拉祜的文字写在粑粑上,恰好打歌回来,就把粑粑吃进肚里。拉枯的文字,拉祜的“古根”,时时装在心底。⑧
    厄沙把文字写在白布上面放在青海湖中央,拉祜汉子踩着鱼背取回来,但快到岸边时踩空滑到水中,白布湿了,拿到岸边去晒,白布有99层,晒了半天也没干,结果被黄牛吃了,拉祜人就这样失去了文字。第二次赐福是给种子,但只带回99颗,因手指缝中漏掉了。第三次赐福是给财富,拉祜只拿了一个烟袋,只有不能劳动的老人才能接受厄沙的赐福。第四次赐福是给大印,成为众人之王,引起了别族的嫉妒,于是设计骗走了大印,拉祜王只得领着自己部落的人,到很远的地方去。厄沙知道后,从此再也不赐福给拉祜人了。⑨
    从文本逻辑上看,这两则神话解释了为什么拉祜族没有文字的原因,一是文字写在粑粑上吃进肚子里了,二是被黄牛吃了,从此拉祜就失去了文字。有趣的是拉祜人认为文字是神圣的,而且是与族群福祸相关的福种之一,由于文字被丢失,福也就没有了,从此生活变得艰难。阿佤(佤族)、爱尼(哈尼族支系)的文字同样因为被吃掉了,所以没有流传下来。而傣、汉的文字因为不能吃,所以得以保留下来了。
    哈尼族关于文字产生的神话也很丰富。在澜沧江西岸山区,哈尼族支系爱尼人与拉祜族交错杂居,从拉祜神话的文本中也能看到爱尼人的文字因为写在牛肚子上被吃掉。马居里等人主编的《哈尼族文化概说》中记载相关的传说,哈尼人的文字是大神“烟沙”分发赐予的,“为了惩罚睡懒觉的哈尼,把哈尼族的那份文字给了汉族,哈尼族就没有了文字”⑩。而流传于红河州元阳地区的哈尼族文字故事,在解释“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的时候,将原因归咎于他们的巫师“贝玛”吃掉了文字。如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记载:
    有次全族搬家,过河时,河神派了三个波浪神来抢文字,保管文字的贝玛(巫师)情急之中把字书吞到肚子里,波浪神灌了他一肚子水,想强迫他把字吐出来,不想把字书泡化了,哈尼族就没有文字。世世代代受人欺压,只怪你(贝玛)打失了先祖的文字,哈尼成了只会说不会写的可怜人。(11)
    从语言身份分类角度来说,傈僳与拉祜、哈尼诸民族都属于藏缅语族,在“无文字”的神话中有相通之处,即他们的文字都是“被吃掉”的,所以没有流传下来。详细的文本载于《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之《盐边县岩门公社傈僳族调查报告》一文中:
    玉皇大帝曾赐给汉人竹片片,让汉人记录他们的历史、言行,也给了傈僳人獐皮,用以写信等。但是,领獐皮的是一个小孩,他想獐皮这样笨重难拿,不如吃了还可以饱肚子。于是,在一块玉米地里偷偷地吃了,回到家里说獐皮被人抢走了,或者在遇到人时说玉帝什么也没给,因此,傈僳无记录之纸,也就不能创造文字了。(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