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9-09-0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切排 赵志浩 参加讨论

    边疆治理的“成本—效益”维度不同于企业的“成本—效益”维度。因此,参照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本文建立了边疆治理的“成本—效益”维度,成本和效益各有四个维度。其中成本包括:(1)官吏雇佣成本。如同治理内地一样,治理边疆首先需要雇佣一批官吏,这需要支付这些官吏俸禄。当然边疆地区的官吏有很大特殊性,有些官吏有俸禄,有些官吏没有俸禄。(2)地方管理成本。这项成本投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投入差别大,具有较大的浮动性。此项成本包括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赈灾投入、教育投入等。(3)军事管理成本。此项支出是一项非常规支出。当边疆地区稳定的时候,这项支出基本为零。但当边疆地区发生叛乱,这项费用就会急剧攀升,甚至成为帝国当时最大的财政支出。(4)封赏成本。为了显示国家对于边疆地区的统治地位,边疆酋领或土司要定期向统治者进行朝贡。皇帝为了彰显天恩浩荡,同时也是为了笼络地方政权,给予朝贡的地方酋领或土司以封赐。除了封赐一些爵位和官职之外,还要赏赐一些贵重的财物。效益四个维度包括:(1)稳定。在边疆进行治理,既关乎到边疆稳定,也关乎到内地的稳定。“治中守边”,以边疆的稳定巩固国家整体的稳定,这是治边所获得的最大效益,也最难用量化的财政数字来估算这项效益。(2)贡赋。按照国家的要求,边疆地区的酋领或土司,定期要向中央王朝朝贡,其贡品多为方外之物,价值连城。在边疆地区,一般不纳赋,即使纳赋的地区,收入也很少。(3)珍稀资源的攫取。对边疆地区珍贵资源的攫取,也是国家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4)皇帝的“天朝心态”。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往往以天子自居,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开疆拓土,对四夷之地经略,使未开化之蛮夷威服,更能够彰显这种“天朝心态”。虽然偶尔有好大喜功的皇帝,对边疆经略耗费无度,比如隋炀帝三征高丽。但是大多数君主还是以理智的心态来经略边疆,即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完全符合“成本—效益”逻辑。在王朝不同的阶段,成本和效益不同,下表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个阶段的具体状况。
    
    为了便于分析对于边疆的治理选择,根据“成本—效益”的逻辑,建立了一张“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表。
    
    上表中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国家对于边疆治理的选择。当成本和效益持平的时候,国家一般尽量会选择治理,而非放弃。只有在国家成本远远大于效益的情况下,才会无奈选择放弃。例如,汉武帝征服南越,元丰元年设置儋耳郡、珠崖郡。自从设郡县始,当地夷民叛乱不断。元帝元年,叛乱又起,元帝本想派大军征徼,以彰天威,贾捐之则建议不可派兵征徼,奏曰“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以郡县置也。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霚露气湿,多毒草虫蛇,人未见虏,战士自死,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于是元帝听从了建议,放弃珠崖郡。
    国家治理边疆的“成本—效益”逻辑是存在于国家制度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虽然个别情况下存在失灵状况,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逻辑一直主导着国家对于边疆的治理策略。
    二、边疆治理逻辑下的个案——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王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清中期,雍正对土司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土司制度真正终结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延续了700余年的土司制度是帝国遵循了“成本—效益”逻辑治理边疆最显著的制度案例。下面对帝国使用土司制度的成本和效益一一解析。
    (一)土司制度的成本
    上文已经提到,成本维度分为以下几种:官吏雇佣成本、地方管理成本、军事管理成本和封赏成本。
    1.官吏的雇佣成本
    土司的俸禄管理和内地流官存在显著差别。以明代土司为例,土司俸禄分为两个阶段。明朝前期,一般土司是没有俸禄的,他们“世居本土,素有储蓄,不资俸禄”,但是以下几种情况,土司是有俸禄的。(1)因为功绩,皇帝特赐俸禄。其次,当土司升任为朝廷命官,成为国家官僚系统中高级职位时,朝廷会依律给予俸禄。第三,根据朝廷的特别指示带俸。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地位重要的边疆地区,天子为了让土司守边,特例恩准部分土司带俸,但不世袭带俸。最后,选用土司有俸禄。例如《明实录·太祖实录》载,云南布政使司言:“所属大小土官有世袭者,有选用者,如景东府知府俄陶、阿迷州知州和宁则世袭者云南府罗次县主簿赵和、姚安府普昌巡检李智则选用者。世袭者世居本土,素有储蓄,不资俸禄,养廉可也;选用者多因流寓本土,为众所服,故一时用之,非给俸禄,无以养廉。”但是明英宗时期开始,土司带俸者逐渐增多,土司带俸成为了常态。下面就两个问题进行探讨:有多少带俸土司?带俸土司的俸禄是多少?对于第一个问题,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明前期带俸土司只是特例,人数不多。英宗之后,带俸土司人数才逐渐增多。至于带俸土司的俸禄,应该和流官俸禄相当。土司的俸禄支出,是国家治理边疆地区的一项重要支出。
    2.地方管理成本
    地方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赈灾救济成本以及教育成本等。
    (1)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城堡官署建设等等。以湘黔滇古道建设为例,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云贵边疆统治,开通了这条驿道。这条驿道从湖南沅陵出发,经贵州镇远、黄平、贵阳、安顺、普安进入云南境内,过曲靖直达昆明。湘黔滇古驿道开通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经元世祖忽必烈同意,作为“国家项目”的湘黔滇古道经过一年的工期,才修建完成。明太祖时期,为了保障驿路的畅通,沿途设堡,六十里为一驿。驿站养大量的驿卒和驿马。总之,湘黔滇古道建设和日常维护费用,花费不菲。
    (2)赈灾。在土司地区发生灾荒的时候,统治者也会酌情予以赈灾。赈灾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租赋蠲免。据《明史》卷三百六《贵州土司》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部臣以贵州逋赋请,帝曰: “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尊声教矣。逋负之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焉” 其二,政府发财物赈灾,主要是粮食。《明实录·英宗实录》载,掌西宁卫事都指挥佥事穆肃奏: 西纳、隆奔、隆奔卜咂申藏、革咂章、咂巴哇六簇告去岁荒歉今春乏种,臣欲上闻。区处恐后农时,輙于官仓给与谷种三百石又奇,请伏专擅之罪。上以事出权宜,特宥其罪。国家用于土司领地赈灾的财政支出远少于内地,故这一项成本不多。
    (3)教育投入。国家为了加强土司地区的统治,开展儒学教育。国家对土司地区的教育投入分为几种。其一,土司子弟进国子监读书,入学有特恩、岁贡和选贡三途;其二,土司地区设立儒学,由于京城太学容纳生源有限,朝廷效仿汉族地区“府州县学”例,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其三,土司地区开科取士。土司地区在兴办学校的基础上,开科取士。当然土司地区有积极兴学的,也有消极抵制的,但不让入学的土司占大多数。据此推算,在土司地区的教育成本支出不多。
    3.军事管理成本
    这项支出主要是指朝廷征徼平叛土司叛乱的军事费用。在对土司征徼上,统治者一般非常谨慎,不轻易用兵镇压。如果土司内部纠纷争斗,未涉及边疆安全,国家一般只居中调停,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理会。但是对于聚众劫杀、滋扰生事、侵犯地方者,尤其是胆敢杀害地方政府官员者,政府会派当地驻守的官兵征徼。而对于公开叛乱、威胁国家安全稳定的土司,统治者就会派大兵镇压。例如乾隆年间发动平定金川土司叛乱的两次金川战役,第一次金川战役,军费开支九百余万两白银,而第二次金川战役耗银高达九千万两,此外,征调各级官吏、民夫无数。可见军事征剿之成本,开支之巨。
    4.封赏成本
    土司要定期朝贡,以显示作为天朝臣民的忠心。皇帝为了彰显天朝皇恩浩荡,同时也是为了笼络地方政权,给予朝贡的土司封赐。除了封赐一些中央给予的名位之外,还要赏赐一些贵重的财物。《明会典》卷一百十三载:湖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腹里土官朝觐,“其赐不各同:凡三品、四品回赐,钞一百锭,彩段三表里(惟播州、贵州二宣慰使,赐锦二段,彩段六表里);五品,钞八十锭,彩段三表里;六品、七品钞六十锭,彩段二表里;八品、九品钞五十锭,彩段一表里;杂职衙门并头目人等,自进马匹、方物,钞四十锭,彩段一表里。”此项成本也是国家重要的一项成本支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