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合”文化在新时代中国实践中的阐发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他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④。他还把中国传统的“和合”观概括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汲取“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有力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和合”社会观 “和合”社会观所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并体现在党的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江泽民关于“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⑥的重要论述,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等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第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指出:“只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而且还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⑦ 同时,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习近平认为:“从文化渊源看,崇尚和谐,企盼稳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⑧由此可见,中国梦不仅蕴含着“和合”理念,而且也需要“和合”精神的有力推动。 第二,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和而不同”的基本特征,也是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领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为了强化价值引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民族团结方面,习近平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⑩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11}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在比较和交流中丰富自己;只有包容多样,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社会精神风尚、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导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而且其所包含的“和谐”“平等”“友善”等基本内容也是“和合”文化的固有内涵,因而,“和合”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 2.“和合”国际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如何在多样、多元、多变中凝聚共识、和谐相处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强调“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天下大同”等理念运用于新时代国际交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合”国际观。 第一,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积极改善周边环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中国是世界上邻国(包括陆地、海上)最多的国家,周边地缘环境异常复杂,这就更需要处理好周边关系。为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13}他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14},“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15}习近平以充沛的精力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其中有逾三分之一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拓展至“大周边”范畴的南太平洋,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周边环境的改善和稳定。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在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军事侵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手段。而反观中国,“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16},“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17}。过去,西方把我国比作“睡着了的狮子”,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则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8}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始终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强与世界交流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几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并坚决反对贸易战。习近平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19}他还在各类场合讲话中,都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他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这既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也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开放胸襟。 (责任编辑:admin) |